第三百一十八章 低头了
第三百一十八章 低头了 (第1/2页)北平城外的铁矿场,此刻正热闹非凡。
三千工兵日夜不停地挖掘,一车车矿石被运到新建的冶炼厂。
格物苑的冶金系学员们围着几座高大的高炉,脸上满是期待。
“温度差不多了,可以出铁了!”为首的学员一声令下,几个工匠扳动开关,通红的铁水从高炉中涌出,如同一条火龙,映红了半边天。
围观的矿工们发出阵阵欢呼,他们大多是草原平定后迁来的牧民,如今有了稳定的活计,再也不用过那种逐水草而居的日子。
一个络腮胡大汉抹了把脸上的汗,咧开嘴笑:“这铁水真厉害,比草原的篝火还热!”
旁边的学员笑着解释:“这可不是普通的铁,是用新法炼出的钢材,用来铺铁路最好不过。等铁路修到草原,你们就能坐着火车回家看看了。”
大汉一听,眼睛顿时亮了起来,干活也更有劲了。
而在冶炼厂的另一边,几个儒家学子正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得说不出话来。
他们是被家里逼着来考察格物之学的,本以为这里都是些奇技淫巧,却没想到竟能有如此壮观的场面。
“这……这简直是神乎其技!”一个白面书生喃喃自语,手中的《论语》差点掉在地上。
另一个学子则皱起眉头:“可这终究是器物之用,不如儒学能修身养性。”
他们的争论被路过的刘忠听到,刘忠停下脚步,笑着问:“这位兄台,若你家人饥寒交迫,是给他们讲‘仁义道德’管用,还是给他们一件棉衣、一碗米饭管用?”
白面书生顿时语塞,涨红了脸说不出话来。
刘忠拍了拍他的肩膀:“格物之学不是要取代儒学,而是要让儒学落地生根。空有满腹经纶却不能解决百姓疾苦,又有何用?”
几个学子沉默了,开始认真打量起这个充满力量的地方。
或许,他们一直以来坚守的东西,真的需要改变了。
与此同时,济南府的赵家作坊里,赵承宗正看着租赁来的纺纱机唉声叹气。
虽然也能产出不少纱线,但比起张万三的自有机器,成本还是高了不少。
“东家,不如我们也去跟格物苑说说,看能不能也参与竞拍?”账房先生小心翼翼地建议。
赵承宗摇摇头:“听说下一批纺纱机要等到下个月了,而且价格怕是会更高。”
他叹了口气道:“早知道当初就该跟张万三搞好关系,或许还能分点订单。”
正说着,门外传来敲门声,一个伙计匆匆进来:“东家,格物苑派人来了,说有新东西要展示。”
赵承宗好奇地跟着出去,只见几个格物苑学员正在空地上安装一台奇怪的机器,机器旁边还堆着一些布料。
“赵老板,这是我们新研制的织布机,配合纺纱机使用,效率能提高十倍!”一个学员介绍道:“只要将纱线放进去,就能自动织出布匹,还能根据需要变换花纹。”
赵承宗眼睛一亮,上前仔细查看。
只见那机器运转起来,经纬线交错,转眼就织出了一块带有花纹的棉布,比人工织布快了不知多少倍。
“这……这机器怎么卖?”赵承宗激动地问。
学员笑着说:“这织布机暂时不对外售卖,只提供租赁服务,而且优先租赁给已经租用纺纱机的商户。赵老板若是有兴趣,现在就可以登记。”
赵承宗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心中暗自庆幸,还好当初没有彻底与格物苑闹翻,不然可就错过了这么好的东西。
皇城深处,朱元璋看着锦衣卫递上来的奏折,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奏折上详细汇报了纺纱机、织布机的推广情况,以及铁路修建和铁矿开采的进度,字里行间都透着蓬勃的生机。
朱元璋自语道:“真不愧是咱的大孙,果然没有让爷爷失望!”
“想当初那些老顽固还说你搞这些东西是不务正业,现在看看,他们还有什么话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