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 将相
第二百一十六章 将相 (第2/2页)“如果张家有人可为大汉丞相,张汤次子安世,都在张汤先。”公孙弘叹息道。
公孙家,是虎父犬子兔孙,一代不如一代,张汤,是虎父虎子,一代更比一代强,张汤两个儿子,张贺、张安世都早慧,尤其是张安世,小小年纪,表露出将相之风,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可惜,他太老了,等不到张安世成长起来就已经死了。
别说他不想把大汉公器私相授受,就是想也不行。
“廷尉卿呢?”
想起那位犬在狼群的故吏边通,公孙弘哑然笑道:“是卿才,而非公才,更非相才,能居卿大夫位,便是运道使然,再进一步,就会万劫不复。”
“丞相门下司直、长史?”
“运道不及廷尉卿。”
运气、实力,或者说运气也是实力一部分,司直朱买臣、长史王朝的实力与廷尉卿边通相差无几,运道还不如边通呢,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为大汉丞相呢?
“朝中公卿,大多如此。”卫青咋舌道。
“是啊。”
公孙弘重重点头,无奈道:“这是陛下执政时期的旧臣公卿,也是大汉资质最差的一代公卿!”
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公羊大兴,替黄老而成显学,中外两朝公卿大夫、列侯亲贵、宗室大臣大多受其影响。
而影响最深的,是“大复仇”。
九世之仇,乃至百世之仇,犹可报也,一度使得天下私斗不休,这,正是陛下施行酷吏政治的“土壤”。
新仇旧恨之中,无数臣民忘记了“通三统”、“张三世”、“异内外”,才是公羊家主要义理。
通三统,是指公羊学派对历史变迁的理解,认为夏、商、周三代各有其统绪,后王继承前王的法统,强调历史的连续和变通,以史为鉴,方知兴衰。
张三世,是公羊家将春秋时代分为“所见世”、“所闻世”、“所传闻世”三个阶段,用以阐释《春秋》的微言大义,说明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
何休进一步发挥,将三世与“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对应,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之中。
异外内,是指区别内外、亲疏、华夷,强调内外有别,华夏与夷狄有明确的界限,是春秋大义中的重要内容。
《春秋》严夷夏之大防,斥夷狄之行,若夷狄慕礼义,则褒之乃至进之以“中国”,华夷之辨。
这一代接受或执行酷吏手段的两朝官吏,脑海中充斥着仇恨和杀戮之念,崇尚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根本没有可以为相者,可以说,这是被陛下毁掉的一代官吏。
“没有老相国说的这么严重吧?”
霍去病接言,疑惑道:“陛下教了我不少,完全没有影响到我。”
他对仇恨和杀戮没有丝毫兴趣。
“冠军侯在河西杀了多少匈奴人?”
公孙弘嘴角抽动,无语道:“冠军侯又知我丞相府近日收到了多少参劾您的章疏?”
手染匈奴十数万血,杀绝了右贤王本部,没有仇恨,不喜杀戮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