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涟漪
第115章 涟漪 (第1/2页)冬日的阳光,像一位吝啬的画家,只舍得用最浅淡的笔触,为海角村的清晨涂抹上一层稀薄的暖意。旧水产站的工地上,那两根新立的承重柱在海风中安静地矗立,像两位沉默的卫士,守护着一个正在被一砖一瓦搭建起来的梦想。
日子,在水泥的气息和阿汐食堂里飘出的饭菜香气中,被拉得踏实而绵长,仿佛昨夜那场无声的交锋,只是一场被潮汐悄然抹去的梦境。
林星的脸上看不出丝毫异样。他像往常一样,陪着景曦在地毯上用积木搭着一座歪歪扭扭的灯塔,又在小家伙咯咯的笑声中,看着它轰然倒塌。他的动作温柔,声音带着安抚的笑意,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的感官早已像一张拉满的弓,捕捉着这片宁静港湾里,任何一丝不协调的涟漪。
阿汐完全沉浸在为小海螺描绘色彩的幸福里。她的小画桌上,已经铺满了画稿。那只不会唱歌的小海螺,在她的笔下,遇到了口是心非的老螃蟹,结识了闪闪发光的美丽水母,开启了一段笨拙却温暖的旅程。她的世界,简单而纯粹,对那道正从彼岸投来的冰冷窥探,一无所知。
这天下午,林星将睡熟的景曦交给过来帮忙的张婶,独自走上了三楼的书房。他打开电脑,点开了那个匿名的网络邮箱。
一封新的未读邮件正安静地躺在收件箱里。发件人是那个他虚构出来的“助理小陈”,标题是:【关于《深渊回响》人物“观察者”背景设定的初步反馈】。
林星的心,沉静如水。他点开邮件屏幕上出现的是一段以第三方顾问口吻写就的文字冷静专业,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完美地延续了他们之间这场关于“小说素材”的无声对白。
【陈助理,您好。
已收到林星老师的委托与资料。我方对“观察者”这一人物原型的背景,进行了初步的公开信息检索,现将反馈整理如下,供林老师创作参考:
1.“锚点”公司:该人物对外宣称的“申城投资商”身份,其对应的实体为一家名为“远景(上海)投资有限公司”的企业。该公司于三个月前注册,注册资本五千万但经查其注册地址为一处虚拟办公点且无任何实际经营活动、无官方网站、无公开联系方式。从商业逻辑判断,该公司符合“壳公司”的一切特征,其建立的目的更偏向于身份掩护,而非商业投资。
2.人物信息:该公司法人代表名为“周伟”男性年龄42岁,与林老师描述的“观察者”外貌特征基本吻合。但此人的背景信息存在重大疑点。在三个月前,名为“周伟”且符合此特征的个体,其社会保险、银行流水、通讯记录等公开可查的社会活动痕迹,几乎为零。仿佛此人是凭空出现。
3.初步结论:综合来看该“人物原型”的身份极有可能是伪造的。其背后应有专业团队为其量身打造了一套完整但脆弱的身份体系。其伪装身份的核心目的并非商业行为,而是为了能长期、隐蔽地停留在特定地点进行观察任务。
以上为初步反馈。如林老师的“小说情节”需要向更深层次推进,例如探查该“壳公司”的资金来源或“周伟”此人更深层的背景,则需要更进一步的授权与行动方案。请示后续“剧情”走向。
祝好。
晨光律所专案顾问】
林星一字一句地,将这封邮件读了两遍。每一个字,都像一颗冰冷的雨滴,落在他心湖的中央,漾开一圈圈名为“确认”的涟-。
专业缜密滴水不漏。
这正是“基石研究所”的行事风格。他们为自己的棋子,打造了一个看似光鲜却一触即碎的玻璃外壳。这个外壳足以应付寻常的盘问,却在专业的法律与商业调查面前,暴露出了其虚假的本质。
刘正阳的团队,像一把最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划开了这层伪装,露出了下面冰冷的骨架。
林星缓缓地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他知道,对方的棋路已经被他看清了一半。他们不是来强攻的他们是来围城的。那个叫“周伟”的男人,就是他们安插在城墙外,日夜监视着城内动静的哨兵。他们想等,等他自己露出破绽,等他被这种无声的窥探逼到精神崩溃或者等一个能将他和他的家人一网打尽的最佳时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