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舆论的力量
第111章 舆论的力量 (第1/2页)消息传至朝堂,满朝文武心中无不剧震,群臣都没有时间去震惊东林党人和东林书院查封之事。
陛下新提出来的这“景运功臣祠”与“硕鼠蠹虫羞耻碑”、“国贼汉奸唾骂碑”,哪里是土木工事,分明是悬于每个臣子头顶的千古判笔啊。
功名、利禄、权势……在青史留名与遗臭万年这般赤裸直刺魂魄的抉择面前,皆黯然失色。
谁不渴望身后名姓入那香火鼎盛的“景运功臣祠”,受后世君臣瞻仰礼拜?谁又不怕堕入那冰冷的“羞耻”、“唾骂”二碑,被千夫所指,万世唾弃?
君王这道旨意,不赐金银,不赏权柄,却直直刺穿了天下士人的肺腑命门,它用最冰冷的砖石与最缥缈的香火,牢牢执住了士林清流、衮衮诸公的七寸——那浸入骨髓、重于性命的“名节”二字!
文臣们脊背发寒,以往庙堂倾轧,政争成败,或贬官罢职,或流放充军,终有转圜余地,存着几分起复的指望。
可如今这三碑一祠之制,却如千古判笔,将“身后名”掌握在手中。入祠者流芳百世,钉碑者身败名裂,中间再无缓冲余地!
即便生前权势熏天、富可敌国,若身后名列耻辱之碑,则子孙后代,世世代代,都将背负祖宗污名,饱受无穷之辱!这比任何律法枷锁都更令他们恐惧战栗。
陛下一招,狠辣如斯。非但以功臣祠利诱,更以羞耻碑、唾骂碑相胁。将文官赖以安身立命的“名节”被彻底攥在了皇权之手,化作随时可能斩落的尚方宝剑。
如此一来,往后的朝堂奏对,行事作为,谁还敢不尽心竭力,不心怀惴惴?稍有不慎,行差踏错,惹怒天威,或有贪赃枉法、通敌叛国之嫌,一旦罪名坐实,便是要钉上石柱,永世不得翻身!
便是那些心思活络、自恃根基深厚之辈,此刻也是心头凉气直冒——皇帝如此决绝,那“景运功臣祠”的入选标准、“羞耻唾骂二碑”的界定权柄,最终岂不操于陛下之手?
生杀荣辱,青史定评,皆系于此!朝堂之上,群臣相顾,眼神中皆是敬畏与难以言说的惶然,再无半分喧嚣,唯余一片深入骨髓的惧意。
然而,并非所有人皆是恐惧!少数心忧社稷、夙夜为公的官员,位高如毕自严、李邦华等人都是胸口激荡难平!
入“景运功臣祠”啊!这可是君王血食,国家祭祀!是与历代真正匡扶社稷的栋梁同列!这不再是史书上的虚名,而是能被代代传颂、香火奉祭的实荣!
对于那些毕生追求“治国平天下”、“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正直官员来说,这无疑是梦寐以求的终极归宿!
皇帝此制,虽手段凌厉,却也给了一心为国的文臣直达千秋荣光的煌煌大路,让他们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使命感与炽热的期待。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臣低声对身旁同僚慨叹:“景运祠前立身难……然此生若能效范文正、于忠肃,于此祠中得一席之地,纵万死亦不悔矣!”
可以说,陛下这一手阳谋,煌煌正大,真真是拿住了所有文官的性命根本,从此,朝廷之上,无论清浊,为国为民者,得攀顶之机;枉法负恩者,有坠渊之危。
............
没有管朝堂上掀起的波浪,此时的朱由校正坐在御座上,凝神听着魏忠贤一五一十地还原着东林党人串联学子的全过程,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紫檀御案的边缘。
他的脸上并无太多怒色,反而浮起一种奇异的神色——那是一种混合着冰冷嘲讽与……难以言喻的惊叹。
“……从阴谋乍起,到组织起数百人伏阙上书,联络京畿、辐射江南,引动清议风潮……不过区区一两日光景!”
魏忠贤最后总结道,语气中也带着一丝凝重,“皇爷,这些腐儒煽风点火、蛊惑人心的本事,实在是……快得骇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