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京城的反响
第112章 京城的反响 (第2/2页)他指着不远处穿着皂色箭袖、配着腰牌、腰背挺直的新任巡检差役,“新衙门的新差役,都是按规矩挑的皇差。看着是板着脸,不通人情似的,可规矩写得明明白白,贴在衙门八字墙上一溜儿排开,该怎么交市税、摆摊位,写得清清白白!
专拿那些欺行霸市、囤积居奇的大铺号开刀。对咱们这些安分守己、刮风下雨都得出摊糊口的,反倒宽待不少。”他这番话,引得好几个做小买卖的都跟着点头。
赵老汉脸上的怒气早已被满足的笑意取代:“嘿,说这个实在,就咱眼前这棋盘街、灯市口,你们自己瞅瞅。”
他挥舞着炊饼夹子,“这地儿!以前啥样?脏水横着流,烂菜叶子堆得脚脖子高,那些个运夜来香的,撒的到处都是。
现在你瞧瞧,这街面净得能照出人影儿。皇爷特意派了‘扫街卒’,早晚不停歇。水沟也通了,味儿小多了。前几天东头老张家杀猪的,在门口泼了盆猪血水,嚯!正让‘巡检’爷撞见,当场罚了五文钱!老张心疼得龇牙咧嘴,这两天都规矩着呢!”
货郎点点头,脸上是真诚的感慨:“货比货得扔,皇帝比皇帝……嘿,咱新皇爷,年纪虽轻,可这雷霆霹雳的手段,还有这心里装着老百姓的热乎气儿,那是真真的!
以前那叫啥日子?见了当差的,哪怕是个白役,腿肚子都转筋,腰就直不起来!现在?嘿,咱也知道这巡检差爷是管事的,不是来刮油的,踏踏实实做咱的小本买卖,心里……安稳!”
这话像是说进了大家的心坎里,赞叹声、附和声嗡嗡作响。辽东大捷带来的扬眉吐气,东林闹剧引发的群嘲鄙夷,新政之下治安清明、市容整洁的切身感受,以及对那位深宫里年轻君主敬畏与感激交织的复杂情绪;
在棋盘街口的烟火气、叫卖声和汗味中,交织、翻腾,汇成了京城最鲜活、最接地气的民心背书。
刚从军器局下值走来的张铁匠,一身灰扑扑的工服还带着炉火的余温。他肩背宽阔,粗壮的臂膀上筋肉虬结,手里攥着一条汗渍斑驳的旧汗巾,在人群中默默穿行,显得格格不入。
那些关于东林党人如何下场的议论钻进他耳朵里,那张被烟熏火燎得黧黑的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是嘴角勾起一丝快意的冷笑。
“哼!狗官,活该掉脑袋!”这句咒骂在他喉咙里滚了滚,最终只化成一个极低的、含混的哼声,带着他多年淤积的恨意。
作为匠籍,他张铁锤祖祖辈辈都低人一等,以前在官营作坊里,干着最累的活,拿着最少的钱,还要受尽工头胥吏的盘剥和白眼!
一个月下来,那点微薄的工钱,连糙米都买不了多少,更别提养活老婆孩子,自己这当男人的腰杆子从来就没直起来过。
见了穿官服的,哪怕是个不入流的小吏,也得点头哈腰,大气不敢出。家里的婆娘孩子,也跟着受穷受气,在人前抬不起头来。
“可现在不一样了!”攥着汗巾的手猛地收紧,指关节绷得发白,张铁锤那对常年被烟火熏烤得略显浑浊的眼珠里,此刻却迸射出一种近乎灼热的光芒,是希望,更是新生。“当今皇爷,是真心给咱手艺人活路,让咱能活成个人样!”
他想起了十几天前,那个改变他命运的日子。朝廷新设的“考工院”派人下来,考核京城匠户的手艺,几个考工院的官员,神情严肃地出现在他干了大半辈子的破烂作坊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审视,而是真刀真枪地考校手艺——看听锤落回音,量塑形成色......。
他张铁锤凭着祖传的手艺和多年磨练的火候,在打铁、淬火、锻打、塑形各个环节都拔了头筹,最终,被“考工院”的大人们评定为——“五级铁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