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对于人才,要尊重
第12章 对于人才,要尊重 (第1/2页)崔道逸正准备离开办公室,又被张广年给叫了回去。
“有好稿子就忘了问你了。这部小说是哪位作者写的?”张广年好奇地问道。
“容我卖个关子,你猜一猜?”崔道逸又走回到张广年的办公桌前,神秘地说道。
“肯定是个老作者,新作者写不出来这种有深度的小说。你看看,最近新人写的是什么玩意儿,十年期间,真是作家队伍断层严重。”张广年痛心地说道。
接着继续说道:“还不是一般的老作者,肯定是有一定水平的老作者。不过很奇怪,这种文风我从来没见过。我不说读遍所有作家的文章吧,至少有名的我都看过。
哎呀,老崔,别给我卖关子了,我后背的汗水又急出来了。”
“老张,你猜错了。我告诉你吧,这是个新人,至少我敢保证,我在燕京的杂志和以前的《收获》杂志上,从来没见过这个人的名字,也不知道有这号人。
你看看吧,这是信封,豫省的,就是不知道年龄多大了。”
“你没骗我吧!”张广年急迫地从崔道逸手里面夺过信封,陡然睁大了眼睛,过了一会儿才从震惊中反应了过来:“还真是个新人。
文学界用笔名常见,但这个名字一看就是真名。这个地方,我也没听说过。老崔,难道咱们文学界还冒出来了一个天才不成?”
“确实是天才。老张,还有个事情,你说这个稿费怎么算?要是老作者稿费的标准肯定在五块以上,可他是个新作者,按照惯例....”
1977年,我国正式恢复了在十年期间已经暂停的稿酬制度,著作稿的标准是千字2—7元。十年时期,作者拿不到稿酬。
不支付稿酬,还想到了一个“聪明”的办法,按照稿酬标准送给作者样书。作家姚雪垠,他创作的长篇小说《李自成》,写完之后,出版社送给了他250套样书。
十年结束,有作者终于忍受不了了。一名中学教师给上面写信反映,自己写个书不仅不挣钱还赔钱。
他是这样算的,发表后拿不到稿费。但是面对读者来访他得招待,有读者来信他得回复。一个月四十多的工资,算下来一本书不挣钱还把一个月的工资给赔进去了。
幸亏不出名,出名的话还得借钱写书。
所以77年,经过研究就恢复了稿酬。一时间作家备受鼓舞,一旦稿子被用了,家里面的日子就好多了。
“对于这样的人才,我们不能按照惯例来,我们要敢于打破常规,要体现出对人才的尊重。什么是尊重?尊重就体现在稿费上。按照6元的标准来,老崔,现在百废待兴,我们要一手抓读者,一手抓作者。
对于杂志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质量,质量是什么,质量是作者。谁要是有问题,让他直接来找我。”
“明白了,稿子我拿回去再看看,暂时没看出来需要改的地方。另外,豫省较远,我的意思是不改,或者由我操刀进行小改。要不然一来一回一耽搁,发表的日子就得一两个月后了。”
新人作家几乎没有不改稿子的,但崔道逸觉得,稿费都能打破常规,改稿这件事自然也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