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账本会说话,但得有人敢听
第104章 账本会说话,但得有人敢听 (第1/2页)李婶的哭腔撞破深夜的寂静时,肖锋正揉着发涨的膝盖。
窗外的风裹着湿气钻进窗缝,吹得桌角的文件沙沙作响,远处传来几声狗吠,像是被哭声惊醒。
他听见楼下木门“吱呀”一声被撞开,门轴摩擦的钝响划破夜色,接着是小陈慌乱的“李婶您别急”,混着抽噎的“八千块啊,孩子烧得直说胡话……”那声音像一根绷紧的弦,在空荡的夜里颤抖。
他扶着冰凉的窗沿往下看,月光斜照在李婶身上,她的蓝布衫被夜风吹得鼓起,像一面破旧的帆,手里攥着皱巴巴的报销单,纸角沾着医院消毒水的刺鼻气味——
那味道顺着风飘上来,混着泥土和陈年墙灰的气息,钻进鼻腔。
她抹着泪抬头,眼角的褶子里还挂着泪珠,在路灯下闪着微光,看见二楼亮着灯的肖锋,“肖书记,您给评评理,这钱是不是被谁截胡了?”
肖锋的手指在窗台叩出轻响,木纹的粗糙感硌着指尖。
他记得三天前老魏带着技术员来演示的“智能审核系统”,当时屏幕上流动的绿色进度条,此刻在他脑子里成了刺目的警示灯,像心跳一样闪烁。
“小陈,带李婶去办公室。”他压着膝盖下楼,每一步都牵扯着旧伤,楼梯间的声控灯忽明忽暗,映出他佝偻的影子。
路过公示栏时,他瞥了眼新贴的“惠民资金流程图”,红箭头从“县财政”指向“村级账户”,末端画着朵歪歪扭扭的向日葵——多讽刺,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才需要画出来骗人。
村部办公室的白炽灯在头顶嗡嗡作响,电流的杂音像蚊子在耳边盘旋。
小陈把李婶按在木椅上,椅子发出吱呀的**。
电脑屏幕映得她鼻尖发亮,冷白的光打在脸上,映出她眼底的血丝。
她点开“城乡居民医疗报销”模块,输入李婶丈夫的身份证号,系统跳出的“实际到账金额”栏赫然是1500元,而“应报销金额”明明白白标着6700元。
“差额5200元。”小陈的指尖在键盘上顿住,后颈的汗毛竖起来——这和肖锋前晚说的“他们越急着证明干净,尾巴露得越彻底”对上了。
她滚动鼠标往下拉,扣款原因栏里跳出行小字:“村级公共服务基金统筹扣除”。
“咱们村什么时候有这个基金了?”肖锋弯腰凑近屏幕,声音里带着点漫不经心的疑惑,指尖无意识摩挲着桌角一道裂痕。
李婶凑过来看,老花镜滑到鼻尖,镜片反着光:“没听说过啊!上回选村代表,连修村路的钱都要家家签字,这平白多出来的基金……”
小陈突然站起来,椅子在地上划出刺耳的声响,像刀子划过玻璃。
她想起肖锋教她的“三步法”:查同类、找漏洞、锁字段。
手指快速敲击键盘,筛选条件从“医疗报销”换到“低保补贴”,再换到“种粮直补”——三十七条记录跳出来,每条都有“村级公共服务基金”的扣款,总额128000元。
“肖书记,”她的声音发颤,却带着种破茧的锋利,像是从喉咙里硬挤出来的,“这些钱都进了同一个虚拟账户,账号尾号3019,户名就是那个基金,但村账里根本没这个科目。”
肖锋盯着屏幕上的数字,喉结动了动,喉间泛起一阵干涩。
他想起八年前在企业做合规审查时,见过的那些“影子账户”,此刻在这小小的村部电脑里,同样的戏码正在重演。
“能证明不是技术错误吗?”他问,目光落在小陈泛红的眼尾上——这姑娘昨晚整理票据时,他透过门缝看见她揉了三次肩膀,现在却像根绷直的弹簧,肩胛骨在衬衫下微微凸起。
“能。”小陈点开一条扣款记录,“每笔金额都是人工核算的倍数,比如李婶家5200,正好是应报金额的77.6%,系统不可能算这么巧的比例。”
她翻出老魏在推进会上的录像,手机里传来清晰的“我们保证每一分惠民款都直接到群众手里”,那声音在寂静的办公室里格外刺耳,像一场精心排练的谎言。
肖锋笑了,眼角的细纹里带着点锐光,嘴角扬起的弧度却没到眼底。
他拍拍小陈的肩,掌心能感觉到她的骨头在发抖:“明天开村民大会,你来讲。”
“我?”小陈的指尖掐进掌心,指甲陷进肉里,留下几道月牙形的红痕,“万一他们说我造谣……”
“你讲的是他们看得懂的数字。”肖锋从抽屉里摸出包润喉糖,推到她面前,铝箔纸在灯光下泛着冷光:
“李婶家的五千二,王伯家的三千一,张婶家的两千七——这些钱够给娃买多少奶粉,够修多长的村路,他们比谁都清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