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泰国之行(求收藏月票推荐票求追读)
第34章 泰国之行(求收藏月票推荐票求追读) (第2/2页)“陈老板,”巴颂的声音冷了下来,带着一种爱买不买的轻蔑,“我的椰浆品质非常过硬,无论销到哪里都抢手!我这个价格已经很给面子了。
您要是要求这么多,那请自便吧。
不过我要提醒您,错过我这里,别的地方可没有这么好的货。”
他挥挥手,一副送客的架势。
陈秉文没有丝毫犹豫,干脆利落地站起身:“既然如此,打扰了。祝您生意兴隆。”
说完,他对阿昌和塔纳蓬示意了一下,转身便走。
一次失败的谈判,但至少明确了暹罗金椰绝非良选。
“陈老板,别灰心。”塔纳蓬在车上安慰道,“攀牙这边鱼龙混杂。颂帕老爷那边,才是真正的好货色,信誉是出了名的。”
“直接去清迈!”陈秉文点点头,目光投向车窗外飞速掠过的热带雨林。
从攀牙辗转前往清迈湄林县,又是一段漫长而颠簸的旅程。
当车子终于驶入颂帕椰园的范围时,陈秉文疲惫的精神为之一振。
眼前的景象与攀牙的工业区截然不同。
连绵起伏的丘陵上,是望不到边的、排列整齐的椰林。
高大的椰树郁郁葱葱,在阳光下舒展着巨大的羽状叶片,沉甸甸的椰果簇拥在树冠下,透着勃勃生机。
空气清新湿润,弥漫着青草、泥土和淡淡椰花的清香,一扫旅途的燥热与烦闷。
然而,当汽车颠簸着驶入那片被高大椰林环抱的区域,停在那座充满南洋风情的平房办公室前时,陈秉文的心猛地往下一沉。
办公室门口悬挂的牌子没变,还是那块朴拙的手写木牌“颂帕椰园”。
但一辆印着“泰丰食品”Logo的崭新冷藏货车正停在门口,工人们忙碌地将一个个密封的银色金属桶装上车。
陈秉文非常肯定,那些银色金属桶就是装椰浆的桶。
办公室门口,一个穿着泰丰制服的中年泰国人,正与一位身材精瘦、穿着亚麻衬衫的老人交谈。
陈秉文一眼就认出,那老人正是老颂帕!
前世他只在庄园大厅的墙上见过老颂帕的照片,如今却活生生的站在眼前。
陈秉文深吸一口气,带着阿昌走上前。
这时,泰丰的经理似乎结束了谈话,朝颂帕点点头,转身上了货车。
“萨瓦迪卡。”
陈秉文上前几步,脸上带着得体的微笑,目光直视颂帕,用英语夹杂着有限的泰语问好,同时递上自己的名片:“颂帕先生?
鄙人陈秉文,来自港岛,经营食品生意。”
颂帕转过身,接过名片,与陈秉文握了握手,“陈老板,欢迎来到颂帕椰园。”
颂帕的英语带着口音,但非常清晰流畅。
陈秉文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久闻颂帕椰园出产泰国顶级的椰浆,品质极佳。
我此行专程拜访,希望能与颂帕先生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采购贵园的高品质椰浆原料。”
“啊......”颂帕脸上的客套瞬间呆滞。
他重重叹了口气,布满皱纹的手无奈地指向泰丰货车远去的方向:“陈先生,你......晚了一步啊。”
陈秉文眉头微皱:“颂帕先生的意思是?”
“唉,”颂帕摇头,无奈的摊了摊手,“就在昨天,我们刚刚和泰丰食品续签了一份新的、为期三年的独家包销合同。
三年!未来三年内,颂帕椰园所有的冷榨椰浆产能,百分之百一滴不少,都已经属于泰丰了。
刚才装车的,就是他们这个月的订单。
合同白纸黑字,签得非常死,有高额的排他性条款。
我们......没办法再卖给任何第三方了。”
他强调着“三年”和“所有产能”,语气十分坚决。
“泰丰?”陈秉文诧异问道,“他们不是主要做菠萝罐头和冷冻水果的吗?对椰浆需求这么大?”
颂帕眼中闪过一丝惊讶,显然没料到这位年轻的港岛商人如此了解泰国本土企业。
“陈老板消息真灵通。”
他苦笑,“以前确实如此。
但他们今年拿下了欧洲一家非常大的高端连锁超市的长期订单,急需要稳定的椰浆供应源。
我们之前合作的非常愉快,所以这次就在原来合同的基础上,直接续签了三年,条件......确实苛刻,尤其是排他性,但泰丰付的定金和价格很有吸引力。”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而且,他们的订单量,实实在在地把我们的产能填满了,连增加一班工人扩大生产的空间都被堵死了。
陈老板,真的很抱歉,原本塔纳蓬先生已经向我介绍了您和您的陈记糖水。
但泰丰食品毕竟之前的合作伙伴,这次只是在原来的合同上续签。
所以,合同就是合同,信誉就是信誉,在泰国这地方,尤其是农业这行,比金子还贵。
违约的代价,我这把老骨头赔不起。”
颂帕的话,陈秉文听明白了。
说的直白点,泰丰是老客户,肯定优先照顾老客户的需求。
陈记毕竟是新客户,从来没合作过,两项取舍肯定选泰丰了。
陈秉文连“价格好商量”这种话都来不及出口,就被颂帕的“排他性”堵了回去。
“我明白了,谢谢颂帕先生坦诚相告。”
既然颂帕这里找不到货源,陈秉文也不准备多留。
“老板,实在不行我们找金象?”
坐回闷热如同蒸笼的车里,阿昌声音干涩,汗珠从鬓角不断滚落,洇湿了衬衫领口。
颂帕椰园没有货源,几乎等于斩断了他们最靠谱的希望。
“回曼谷!”陈秉文直接安排道,“离了张屠户还吃带毛猪不成。
阿昌,立刻发动所有人脉!
把曼谷周边,不,把整个泰国所有椰子产区,凡是规模稍大、叫得上名号的椰浆生产商、加工厂、贸易商,哪怕只是个有点名气的合作社,名单都给我列出来!一家一家,登门拜访!”
接连在暹罗金椰和颂帕椰园受挫,非但没有磨灭陈秉文的斗志,反而像在干柴上泼了油,将那团名为不服输的火焰燃得更旺。
他骨子里那股狠劲,在异国他乡的困境中被彻底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