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四章 (第1/2页)眼前的景象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那独特的建筑风格——棱角分明的金属外壳,层叠的结构,以及分布各处的、一看便知是唐门手笔的精密构件和潜在的防御机关。陌生的是它的布局和此刻的状态。
这座武器库并非一个整体的巨大建筑,而是如同一个精密的八卦阵盘,被清晰地划分为八个主要的区域或房间,环绕着一个中心的核心结构。每一个区域的入口都是一扇厚重的金属大门,门上布满了更加复杂、更加细密的纹路,与之前开启拱门时的密文锁相比,繁复了何止十倍!
更让他们心头一沉的是,这些大门全都紧紧闭合着,表面闪烁着一层淡淡的、几乎难以察觉的能量光晕。门上的密文锁结构并非处于常规待解状态,而是呈现出一种被激活、被锁死的姿态。
“看来,启动‘沉渊’机关,不仅仅是将总库沉降到了这里……”宁云栖眉头紧锁,指着那些闪烁着光晕的大门,“似乎还同时触发了最高级别的封锁程序。”
唐昭临的脸色变得异常凝重。他走到其中一扇刻满了复杂密文的大门前,伸出手,指尖悬空,并未直接触摸,而是仔细地观察着那些如同星辰轨迹般深奥的纹路。这些纹路不仅仅是机械结构,更像是一种……能量流动的路径图。
“是唐氏密文锁,但……是最高等级的‘乾坤锁’。”唐昭临的声音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艰涩,“这种锁,通常只用于守护唐门最核心的秘密,甚至……很多都已经失传了。”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开始尝试解读门上的密文。他的大脑飞速运转,调动着所有关于唐门机关术和密文的知识。然而,时间一点点过去,他的眉头却越皱越紧,脸色也逐渐变得苍白。
这些密文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其中许多符号、结构和排列方式,他虽然认得是唐门的体系,却从未在任何已知的典籍或图谱中见过!它们仿佛是唐氏密文的某种变体,或者说是……更加古老、更加本源的版本!有些部分他能勉强理解,推断出其大概的原理,但更多的部分,却如同天书一般,完全无法解读!
“怎么样,昭临?”唐昭昭看到他的脸色,忍不住担忧地问道。
唐昭临缓缓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丝罕见的挫败和沉重:“不行……这‘乾坤锁’的加密方式,远超我的认知。其中至少有三成以上的密文,我……看不懂。”
唐氏密文仅仅传给唐门未来的掌门人。连他都看不懂,甚至有三成以上完全无法理解,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眼前这座被天尊石像捧在手中的唐门总库,虽然近在咫尺,却被一道几乎无法逾越的知识壁垒彻底封锁了!他们历经千辛万苦,闯过了重重险阻,最终抵达了目的地,却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道连本门最杰出的子弟都无法解开的终极密码!
一股深深的无力感和灰心丧气的情绪,开始在三人之间弥漫开来。难道说,“沉渊”的秘密,唐门的最终遗产,就将这样永远地封存在这里,无人能够触及吗?
面对这几乎令人绝望的局面,唐昭临深吸了几口气,强迫自己从最初的震惊和挫败中冷静下来。他知道,此刻灰心丧气没有任何用处。越是艰难的境况,越需要清晰的头脑和务实的判断。
他再次仔细审视了八扇大门上的“乾坤锁”。虽然大部分密文都晦涩难懂,甚至超出了他的知识范畴,但并非完全没有突破口。经过反复比对和推敲,他发现其中一扇门上的密文,虽然同样复杂无比,但他能够理解和推断的部分相对最多,大约能占到七成左右。剩下的三成未知部分,虽然依旧是巨大的障碍,但相比其他几扇门,这已经是目前唯一的、可能性最大的选择了。
“我们不能在这里止步不前。”唐昭临的声音恢复了镇定,眼神重新凝聚起光芒,“完全破解所有的‘乾坤锁’,恐怕不是我们三人现在能做到的。这需要对唐门失传秘辛的更深理解,以及海量的推演和计算,花费大量时日才有可能。也许《天工千机策》里能有解法,但是此秘籍也失踪了。”
他指向那扇他相对最有把握的门:“但这扇门,我或许可以尝试一下。我能看懂其中大部分的结构和原理,剩下的部分,只能依靠推演和……一点运气了。”
宁云栖和唐昭昭点了点头,他们明白唐昭临的意思。与其在所有不可能面前绝望,不如集中力量尝试那唯一的一线生机。
“这扇门对应的区域,如果按照总库的常规布局,”唐昭临回忆着唐门总库的内部构造图,“通常是用来存放那些结构更为复杂、威力更强,或者具有特殊用途的机栝、成品暗器和一些半成品的实验性机件的地方。并非基础材料或常规装备库。”
选定了目标,唐昭临不再犹豫。他走到那扇门前,摒除一切杂念,全神贯注地投入到破解工作之中。他没有使用任何工具,因为这种等级的密文锁,更多的是考验对内在逻辑和能量流动的理解,而非单纯的物理破解。
他的手指再次悬空,在复杂的密文纹路上方缓缓移动,如同在虚空中勾勒着无形的符咒。他的大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运转着,将已知的知识与对未知部分的推测相结合,不断模拟着能量的流向和机栝的联动。汗水开始从他的额角渗出,顺着脸颊滑落。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周围只有三人压抑的呼吸声和远处虚空中若有若无的回响。唐昭昭和宁云栖紧张地站在一旁,不敢发出任何声音打扰,只能默默地看着唐昭临额头的汗珠越来越多,脸色也因为精神的高度集中而显得有些苍白。
破解过程充满了艰涩与不确定。好几次,唐昭临的手指停顿在半空,眉头紧锁,显然是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他不得不回溯之前的步骤,尝试其他的可能性,或者根据已知的部分反向推导未知密文的功能。每一次尝试都伴随着巨大的精神消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