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古诗卷轴引风波(二)
第六十一章古诗卷轴引风波(二) (第2/2页)直到黑衣人走远,林夏才松了一口气,她对着男子深深鞠了一躬,说道:“多谢公子出手相救,小女子感激不尽。”
男子扶起她,脸上又恢复了之前的温和,说道:“姑娘不必多礼,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本就是分内之事。只是看那些人的模样,似乎是冲着姑娘怀中的木匣而来,姑娘此次前来姑苏,莫非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
林夏犹豫了片刻,她知道,眼前的男子绝非普通人,而且他已经帮了自己,若是再对他隐瞒,未免有些不妥。于是,她轻声说道:“实不相瞒,我怀中的木匣里,装着一卷古诗卷轴,是外祖父临终前托付给我的,让我送到姑苏城一位姓苏的故人手中。只是没想到,这卷轴竟然引来了这么多人的觊觎。”
男子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若有所思地说道:“姓苏的故人?古诗卷轴?难道姑娘外祖父所说的故人,是住在城西狮子林附近的苏老先生?”
林夏心中一喜,连忙问道:“公子认识这位苏老先生?”她从外祖父口中只知道要找一位姓苏的故人,却不知道具体的地址,正愁无处寻觅,没想到眼前的男子竟然知道线索。
男子点了点头,说道:“苏老先生是姑苏城内有名的学者,尤其擅长研究古诗字画,我曾有幸与他探讨过几次学问。只是苏老先生去年染了一场重病,身体一直不太好,如今深居简出,很少见客。”
“那不知公子能否告知我苏老先生的具体住址?”林夏急切地问道,只要能将卷轴安全送到苏老先生手中,她心中的一块大石就能落地了。
男子沉吟了片刻,说道:“姑娘不必着急,今日天色已晚,而且刚才那些黑衣人肯定还在附近盯着,此刻前往苏老先生家中,恐怕会给苏老先生带来麻烦。不如这样,姑娘先随我去一处安全的地方暂住一晚,等明日风头过了,我再亲自带姑娘去见苏老先生,你看如何?”
林夏想了想,觉得男子说得有道理。刚才那些黑衣人虽然离开了,但肯定不会善罢甘休,若是现在贸然前往苏老先生家中,很可能会把危险引到苏老先生身上。而且,她对姑苏城并不熟悉,有男子这样一位熟悉当地情况且身手不凡的人相助,无疑会安全许多。
“那就多谢公子了。”林夏感激地说道。
男子微微一笑,说道:“姑娘不必客气,我姓沈,单名一个砚字。姑娘若是不嫌弃,叫我沈砚便可。”
“沈公子,我叫林夏。”林夏轻声说道,心中对这位突然出现的沈砚,多了几分信任。
沈砚站起身,对书童吩咐道:“墨儿,收拾一下东西,我们带林姑娘离开这里。”
书童墨儿应了一声,迅速将桌上的食盒收拾好。沈砚撑开油纸伞,递给林夏,说道:“外面还在下雨,姑娘拿着伞吧。”
林夏接过伞,心中一阵温暖。她抱着木匣,跟在沈砚身后,沿着回廊慢慢走出烟雨楼。此刻,雨丝依旧细密,落在油纸伞上,发出淅淅沥沥的声响。林夏抬头看了一眼身旁的沈砚,只见他微微侧着身子,将伞的大部分都倾向了她这边,自己的肩膀却被雨水打湿了一片。
“沈公子,你的肩膀湿了。”林夏连忙说道,想要把伞往他那边挪一挪。
沈砚却摆了摆手,说道:“无妨,一点雨水而已。姑娘怀中的木匣重要,可不能被雨水打湿了。”
林夏心中一暖,不再多言,只是默默地加快了脚步,跟上沈砚的步伐。两人沿着水巷慢慢走着,脚下的青石板路被雨水冲刷得发亮,倒映着两旁的白墙黛瓦和头顶的蓝天白云。偶尔有一艘乌篷船从身边划过,船桨划水的声音与远处传来的铜铃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动听的江南小调。
走了约莫半个时辰,沈砚带着林夏来到了一处僻静的宅院前。宅院的大门是朱红色的,门上挂着一块匾额,上面写着“墨砚斋”三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一看便知是出自名家之手。
“这里是我的一处居所,平时很少有人来,姑娘可以安心在这里暂住。”沈砚推开大门,带着林夏走了进去。
院内种着几株桂花树,此刻正是桂花盛开的季节,满院都弥漫着桂花的甜香。院子中央有一个小池塘,池塘里种着荷花,虽然已经过了荷花盛开的季节,但几片碧绿的荷叶依旧亭亭玉立。池塘边摆放着几张石桌石凳,环境清幽雅致。
“林姑娘,你先在客厅稍等片刻,我让墨儿去给你准备一间客房和一些点心。”沈砚将林夏带到客厅,客厅内的陈设简洁而古朴,墙上挂着几幅字画,其中一幅正是沈砚自己所画的兰草图,笔法细腻,意境清幽。
林夏坐在椅子上,将木匣放在身边的桌子上,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暂时落了地。她看着眼前的沈砚,心中充满了感激,若不是他出手相助,自己此刻还不知道会面临怎样的危险。
不多时,墨儿端着一壶热茶和几碟点心走了进来,放在桌上,说道:“林姑娘,你一路辛苦了,先喝点热茶,吃点点心吧。客房已经准备好了,就在二楼东边,我带你上去看看?”
林夏站起身,说道:“多谢墨儿。”
跟着墨儿来到二楼的客房,房间内收拾得干净整洁,床上铺着柔软的被褥,窗边摆放着一张书桌,书桌上放着笔墨纸砚。窗外正对着院内的桂花树,站在窗前,便能闻到浓郁的桂花香。
“林姑娘,你先好好休息,若是有什么需要,随时叫我就好。”墨儿说完,便转身离开了房间。
林夏关上房门,走到书桌前,将木匣小心翼翼地放在桌上。她打开木匣,取出里面的古诗卷轴。卷轴是用桑皮纸制成的,质地坚韧,上面用小楷写着数十首古诗,字体娟秀工整,墨色浓淡相宜。卷轴的末尾,还盖着一方红色的印章,只是印章上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难以辨认。
林夏轻轻抚摸着卷轴上的字迹,心中不禁想起了外祖父。外祖父一生痴迷古诗字画,收藏了许多珍贵的古籍和字画,而这卷古诗卷轴,显然是外祖父最为珍视的藏品之一。只是,这卷轴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竟然会引来了这么多人的觊觎?那位苏老先生,又是否知道其中的内情?
一连串的疑问在林夏的脑海中盘旋,让她一时之间难以平静。她将卷轴小心翼翼地放回木匣中,锁好木匣,然后走到窗边,望着窗外的雨景。雨丝依旧细密,将整个宅院笼罩在一片朦胧的水汽中,远处的烟雨楼隐约可见,仿佛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仙宫。
林夏知道,接下来的路,恐怕依旧充满了未知和危险。但她已经没有退路,无论如何,她都要将这卷古诗卷轴安全地送到苏老先生手中,完成外祖父的遗愿。而沈砚的出现,无疑给她带来了一丝希望,只是,她不知道,这位突然出现的沈公子,到底是真心相助,还是另有目的。
夜色渐渐降临,姑苏城笼罩在一片静谧的夜色中,只有远处偶尔传来的几声犬吠和近处池塘里的蛙鸣,打破了夜的宁静。林夏躺在床上,却毫无睡意,她的脑海中不断回想着白天在烟雨楼发生的事情,以及沈砚的一举一动。她不知道,这场因古诗卷轴而起的风波,到底会将她引向何方。
第二天清晨,林夏是被窗外叽叽喳喳的鸟鸣声吵醒的。她睁开眼睛,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房间里,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束。空气中弥漫着桂花的甜香和雨后清新的空气,让人心情舒畅。
林夏起身下床,走到窗边推开窗户,只见院内的桂花树上沾满了晶莹的露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池塘里的荷叶上也滚动着露珠,微风拂过,荷叶轻轻摇曳,露珠便顺着荷叶的边缘滑落,落入水中,溅起一圈圈涟漪。
“林姑娘,你醒了?”墨儿端着一盆热水走了过来,笑着说道,“沈公子已经在客厅等着了,说等你洗漱完毕,一起用早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