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鹰酱放了一个疯子,兔子挺起脊梁 > 第153章 文化艺术发展

第153章 文化艺术发展

第153章 文化艺术发展 (第1/2页)

1993年2月1日清晨,四九城友谊宾馆的门房老李比往常提前两小时就起了床。他特意换上了崭新的藏蓝色中山装,连风纪扣都系得一丝不苟。推开宾馆大门时,晨雾中已经站着七八个形貌各异的访客——有位穿对襟褂子的老先生拄着枣木拐杖,拐头包浆温润,一看就是传了三代的老物件;两个背着二胡的年轻人冻得直跺脚,琴筒上蒙的蟒皮在寒气中微微发紧;最引人注目的是位满头银发的老太太,怀里抱着个用红绸布仔细包裹的物件,露出的半截木雕菩萨像在晨光中泛着柔和的琥珀色光泽。
  
  "同志,文艺座谈会在几楼登记?"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姑娘怯生生地问,她手里攥着的介绍信上印着"苏州刺绣研究所"的鲜红公章。老李刚要回答,突然听见宾馆前院传来整齐的刹车声。八辆黑色红旗轿车鱼贯而入,文化部的领导们快步走来,为首的那位部长竟先向抱菩萨像的老太太深深鞠了一躬:"沈老师,您从吴县连夜赶来的?这尊明代水月观音像可是国宝啊!"老太太笑而不语,只是将红绸布又裹紧了些,露出腕间一只褪色的绞丝银镯。
  
  主会场里,争论从第一分钟就开始了。中央美院的油画教授"啪"地把一叠国外画册拍在桌上:"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搞这些老古董?巴黎的艺术家都在玩装置艺术了!"他话音未落,角落里慢悠悠站起个穿蓝布衫的老人,从怀里掏出块巴掌大的黄杨木雕——那是一只蓄势待发的蟋蟀,触须上的绒毛纤毫毕现,六条腿的关节处还嵌着活动的铜丝。"小同志,"老人把木雕轻轻放在光滑的会议桌上,蟋蟀的须子竟随着空调微风轻轻颤动,"你那些洋画册里,可有这般活物?"会场突然安静得能听见中央空调出风口的嗡嗡声,二十多位专家的目光都粘在那只仿佛下一秒就要鸣叫起来的木雕上。
  
  2月20日的闭幕式上出现了感人一幕。当主持人宣布新增十二个传统艺术专业时,七十多岁的京剧名家梅葆玥突然浑身颤抖。她哆哆嗦嗦地打开随身带的樟木箱,取出一套点翠头面,孔雀羽的蓝光在会议厅的水晶吊灯下流转变幻。"这是我师父梅兰芳先生秃子国二十六年传下来的..."老人枯瘦的手指抚过头面上微微脱落的翠羽,"当年鬼子人打进北平,师父把它埋在院子里石榴树下...如今总算不用再藏了。"年轻的文化部干事小张看得入神,钢笔尖在记事本上洇出个蓝色的墨点,恰似头面上那片最亮的翠羽。
  
  四月的江南烟雨朦胧。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组的第一站是苏州镇湖。摄像师小王正为怎么拍绣娘的手指发愁——那位八十岁的顾奶奶飞针走线的速度快得连进口的索尼DXC-M3A摄像机都跟不上节奏。"丫头,放慢点。"顾奶奶笑着换了根只有头发丝粗细的金线,她布满老年斑的右手小指上戴着个顶针,在绷架前划出金色的残影,"这是打籽绣,一针一个疙瘩..."随着她手腕轻抖,洁白的缎面上渐渐凸起一朵立体的牡丹花苞。工作组的民俗专家突然发现,老人用的湘妃竹绷架底部刻着"万历三十八年制"的楷书款识,绷架边缘已经被十几代绣娘的手掌磨出了包浆。
  
  在陕西凤翔,工作组费尽周折才在县城外的窑洞里找到最后一位会做泥塑虎的老艺人胡大爷。老汉蹲在窑洞前的枣树下和泥巴,突然从打着补丁的裤兜里掏出个发黄的毛边纸本子:"这是我爷光绪年间记的土方子..."工作组的化学教授如获至宝,那上面用蝇头小楷写着"取泾河第三道湾东岸五尺深处的胶泥,掺延安黑山羊颈毛七钱,山西老陈醋三两,置于榆木盆中捶打三百六十下"。当胡大爷捏的"坐虎"在土窑里烧出绚丽的铁锈红时,摄像机的红灯亮了一整夜——老人说这是祖传的"闭窑熏色法",要用苹果木慢火熏烤十二个时辰,再不用就要失传了。
  
  最戏剧性的发现在云南丽江。工作组原本是去记录纳西古乐的,却在忠义市场的角落里发现个卖铜器的白族老汉。他摊位上摆着的铜瓢竟能敲出完整的五声音阶!音乐学院的老教授当场买下所有铜器,跟着老汉回了家。在那间被柴火熏得漆黑的灶房里,老汉从梁上取下个落满灰尘的陶罐,演示了如何用苍山松脂、洱海边的特殊矿砂和三年以上的梨木炭来调制"响铜"。工作组连夜整理的二十七页资料,后来成了金属工艺学教材里最神秘的章节,其中关于"铜铁合铸"的技法让冶金研究所的专家们都啧啧称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