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终章·星辰大海
第163章 终章·星辰大海 (第2/2页)"还不够,"他放下望远镜,指向远处海天相接的地方,那里的云层正在积聚,预示着更大的风浪,"未来要有电磁弹射,要能驰骋大洋..."话音未落,一阵剧烈的咳嗽打断了他。司令官连忙扶住老人摇晃的身躯,却摸到了一把瘦骨,隔着厚厚的军大衣都能感受到那具身体的孱弱。
2月3日凌晨卧室
陈樾在睡梦中安详离世,床头灯还亮着,昏黄的灯光照在那本读到一半的《火星殖民计划》上。书翻开在第203页,正是关于火星基地生命维持系统的章节,页边还留着老人用铅笔做的批注。当清晨保姆推开房门时,发现他的表情平静得像睡着了一样,只是手指还保持着翻书的姿势,仿佛随时准备继续阅读。床头柜上的药瓶盖子是松的,里面少了两片止痛药,但医生开的剂量说明上明确写着"每晚一片"。
消息传出后,全国降半旗致哀。新华社发布的讣告占据了各大报纸头版:"我国著名科学家、战略家陈樾同志逝世,享年82岁..."讣告旁边配发的照片是去年在航天城拍的,老人站在长征五号火箭模型前,身后是巨大的五星红旗,笑容慈祥而坚定。当天的《新闻联播》用了整整八分钟来回顾他的一生,播音员的声音罕见地有些哽咽。
2月10日八宝山革命公墓
追悼会现场人头攒动,前来悼念的队伍排出了几百米远。陈樾的遗体覆盖着鲜红的党旗,周围摆满了白菊和百合,花香混合着冬日的寒气,形成一种特殊的肃穆氛围。人群中不仅有各级领导,更多的是他曾经帮助过的普通人:那位被他保下诊所的老中医孙老的孙子,现在已经是一家三甲中医院的院长,白大褂口袋里还揣着当年那本《临证心得》的复印本,书页边缘已经因为经常翻阅而发黑;当年在东北兵工厂跟着他学技术的学徒工,如今已是高级技师,手上还留着当年车零件时留下的疤痕,此刻正用那双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擦拭眼角...
陈明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在保险柜深处发现了一个上锁的铁盒。钥匙就挂在老爷子随身携带的钥匙链上,已经有些生锈,需要费些力气才能转动。打开后,里面是一本发黄的日记,扉页写着:"如果我突然离开,请将以下技术资料交给国家..."落款日期是1998年1月,正是老人第一次被诊断出肝硬化的那一年。陈明的手不住地颤抖,原来父亲早在十二年前就准备好了这一天。日记本里夹着一张泛黄的便签,上面是熟悉的笔迹:"告诉同志们,我去星辰大海了。"字迹有些歪斜,显然是忍着疼痛写下的。
历史的回响
时光飞逝,陈樾预言的未来一一实现:
2015年,"嫦娥五号"完成月球采样返回,带回了1.731公斤月壤,其中一部分被永久保存在国家博物馆的恒温展柜中;
2020年,"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传回第一张高清火星地表照片,照片角落里能看到探测器上小小的五星红旗;
2030年,夏国航天员首次踏上月球表面,在月球南极建立了首个科研站,站名"启明"正是取自陈樾生前提出的建议;
2050年,第一个载人火星考察站"红旗站"建成,首批六名航天员在火星度过了500个日夜,他们带去的物品中有一本陈樾的传记...
在四九城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墙上,始终挂着一张老照片:满头白发的陈樾正在给一群年轻科研人员讲解火星探测器的原理,黑板上写满了复杂的公式,角落里还画着几个俏皮的火箭简笔画。照片下方的铭牌上写着:"我们的星辰大海——纪念陈樾同志"。每逢重大发射任务前,工作人员都会自发地在照片前摆上一束鲜花,这个不成文的传统已经持续了三十多年。
而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座纪念馆里,陈列着陈樾生前用过的钢笔、眼镜和那六十三本工作笔记。参观者总能注意到,每本笔记的扉页上都写着同样一句话:"为华夏之崛起而奋斗。"字迹从最初的工整有力到后期的颤抖歪斜,见证了一位科学家毕生的坚守。纪念馆的留言簿上,最新的一页写着:"陈爷爷,我现在是航天员了,明年就要去'红旗站'工作,您看到了吗?"署名是一个"90后"姑娘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