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待我不薄
第11章 待我不薄 (第2/2页)魏仁浦捋了捋胡须,笑道:“若放在以前,哪里会看到我们这三个宰相为了政务吵得脸红脖子粗?”
二人不由地一怔!
是啊,以前自己顶多是在陛下主动询问后,才敢发表意见。
更别谈如此“放纵”地为政务争吵了。
想到以前的样子,二人似乎都瞬间冷静了下来。
王溥笑了,范质也跟着笑了。
“若不是梁王,我们连争辩的机会都没有!”
“梁王之前不是说过吗?”
“商讨政务就是要辩论,他那句原话是怎么说来着?”
王溥戏谑地白了一眼范质:“梁王的原话是理不辩不明,政不辩不通!”
“组建内阁,就是为了让我们群策群力,以不同的角度去商讨政务……”
魏仁浦笑了笑,打断道:“是啊,梁王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智慧,我们真的该好好向梁王虚心学习啊!”
“你到底想说什么?”二人再次不约而同地问道。
魏仁浦道:“你们可还记得梁王之前是如何分析寺庙僧侣与均田图受阻这两个难题的?”
二人都愣了片刻,真的在认真回想着。
没有郭荣在场,就连魏仁浦也是彻底放开了,他再次笑道:
“你们啊,还都想给梁王当老师,要我看你们只能给梁王当弟子,而且还是两个蠢弟子……”
二人瞬间炸毛:
“岂有此理,你这匹夫简直太过分了……”
“就你高明,就你厉害行了吧?那你说,该怎么办?”
魏仁浦笑道:“二位勿要动怒,这是我们第一次独立以内阁成员的身份票拟政务,必须要给陛下一个完美的答案,绝不能辜负梁王!”
“梁王之前分析问题,都是首先找出问题的核心矛盾,你们难道忘了吗?”
“所以,我们得学习梁王解决问题的思路!”
“先得想想这次私盐乱象的核心矛盾是什么……”
谁也没想到,就在这样随时随地会争吵起来的氛围中,案台上那厚厚一摞奏折,竟以飞快地速度降低高度。
不到一个时辰,便按照郭荣的要求,将今日的折子全都处理完了。
也难怪,毕竟是三个人,若继续让郭荣一个人处理,只怕也处理到深夜都处理不完。
而且,他们能被郭荣任命为宰相,那绝对是整个大周最顶尖的人才。
范质刚正不阿、严谨细致,坚守原则,擅长法务与制度建设,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要求按制度行事。
他熟悉典章制度,主持修订了《显德刑统》,规范了后周的法律体系。
王溥博学多识、精通经史,尤其擅长史学,曾主持编纂《唐会要》与《五代会要》。
他注重权衡利弊、善于协调文官与武将的关系,以及地方与朝堂的关系。
魏仁浦虽然话不多,但机敏干练,熟悉军务与财政,往年郭荣南征时,都是留他在后方主持后勤。
只是此次北伐太过重要,故而三个宰相都随行了。
该说不说,郭荣真的很有眼光,这三人搭配起来也的确非常合适。
只是以往郭荣事必躬亲,根本没有像现在这样给他们发挥的空间。
重要的是,他们都时刻谨记梁王郭宗训的指点,遇到棘手政务先抓核心矛盾。
如此,他们就像打开了新世界,思维也都变得更活跃了。
再加上他们心中憋着一口气,要证明给皇帝郭荣看,更不能辜负郭宗训给他们争取到的发挥空间!
因此,他们的效率奇高!
“接下来就等陛下来批阅,再决定是否正式组建内阁了!”
范质说着,与另外二人对视了一眼,三人都会心一笑。
可就在三人刚要离开御舱准备回去休息片刻时,却正好遇到了前来拜见陛下的赵匡胤!
范质与魏仁浦只是简单与赵匡胤打了个招呼便各自离去。
王溥则是主动开口道:“赵指挥使,你有事找陛下吗?”
“是啊!”
“可惜了,陛下不在,你晚点再来吧!”
“不在?不可能吧,陛下每日中午都会批阅奏折……”
“今日陛下真不在,以后每日中午只怕也不会在了!”
“这是为何?”
“因为陛下中午要和梁王一起午休……”
“不、不会吧?”
“没什么不会的,我要是有一个像梁王这样的孩子,不,哪怕只有梁王的十分之一,我也天天午休!”
“这是何意?”
王溥感慨着笑道:“赵指挥使,你是不知道梁王多厉害,当真是百年难得一见的神童!”
赵匡胤猛地一怔:
真是神童?
——————————————
说明:
1、王朴,字文伯,显德六年三月中旬病逝,是五代时后汉、后周名臣。
著名的《平边策》就是他提出的,柴荣依此先征南唐,连克淮南十四州,为后续统一战争奠定了基础。该策略也被北宋初年继承,成为“先南后北”统一方针的蓝本。
王朴以智谋辅明主,以实干兴邦国,是五代十国时期兼具战略视野与执行能力的杰出代表。
2、柴荣与王朴的君臣之谊更是一段佳话:
王朴去世时,柴荣亲临哭祭,失态痛哭,《旧五代史・王朴传》明确记载,王朴去世后,柴荣“闻之骇愕,即时幸其第,及柩前,以手抚之,恸哭数四”,即得知死讯后震惊不已,立即前往王朴家中,在灵柩前抚棺痛哭,多次失态。
下葬之日,柴荣再次亲临,“亲执钺(象征权力的礼器)叩地,哭之甚恸”,以帝王之尊行此大礼,五代史中仅此一例。
《旧五代史・王朴传》也曾记载,柴荣曾对左右说:“王朴若在,吾复何忧?”
北宋王铚所著的《默记》记载,赵匡胤曾说“此人在,朕不得此袍著”。
欧阳修也评价“王朴之材,诚可谓能矣。不遇世宗,何所施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