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军备革新,演武场的“新旧刃”
第三十三章:军备革新,演武场的“新旧刃” (第1/2页)(一)淬火的“新刃”
京郊演武场的风带着铁锈味,周猛抡起新制的“连发弩”,指节扣动扳机的瞬间,五支弩箭破空而出,齐刷刷钉在百步外的靶心,箭尾的红缨颤成一片。
“这玩意儿比弓箭劲大十倍!”他身后的秦虎摸着弩身的纹路,眼里闪着兴奋的光。这位前阵子从边关“冒出来”的武将,总说些“队列方阵”“火力压制”的新鲜词,陈默见他练兵有章法,便把他调回京城,专管军械革新——没人知道,他盔甲内衬的布条上,绣着个小小的“2024”。
“这叫‘三段击’,”秦虎让士兵分成三排,第一排射击时,第二排上箭,第三排待命,“一轮齐射能放十五支箭,比弓箭手快三倍,这就是‘效率’。”
赵磊蹲在旁边,看着工匠们给弩箭涂“防腐漆”——林薇用桐油和西域树脂调的配方,能让箭簇在潮湿环境里不生锈。“江南水师的船也得改,”他指着图纸上的“龙骨结构”,“秦将军说的‘吃水线’,林薇算出的‘浮力公式’,都得加上去,让船既能抗风浪,又能跑得快。”
陈默站在观礼台上,看着演武场的新景象:士兵们不再练单打独斗的刀法,而是排着整齐的队列演练“协同推进”;靶场旁架着新铸的“***”(用火药填充的铁球,落地即炸),秦虎说这叫“面杀伤”,比单个炮弹管用;甚至连粮仓都改了,用苏晴设计的“通风系统”防潮,秦虎说“粮草是战斗力,比刀枪还重要”。
“以前觉得,兵强马壮靠的是勇,”陈默对身边的李德全说,“现在才明白,靠的是‘巧’——弩箭的巧,队列的巧,连存粮都有巧劲。”
秦虎突然让人抬来个黑铁筒,底部接着引线。“这叫‘迫击炮’,”他擦着筒身笑道,“不用架在城墙上,蹲在沟里就能把弹打出去,专治躲在堡垒里的敌人。”引线点燃的瞬间,铁筒“轰”地喷出火光,远处的假堡垒应声炸开,烟尘里混着秦虎的喊声:“这就是‘降维’——你还在用盾,我已经用炮了。”
演武场的泥土里,新旧兵器的影子交叠在一起。老式的长矛插在地上,旁边是新制的****;弓箭手的箭囊挂在树杈上,不远就是堆成小山的连发弩。风过时,新弩的金属部件发出轻响,像在宣告:战争的模样,要变了。
(二)边关的“旧刺”
西域喀什噶尔的哨所,守军将领巴图正用弯刀挑着大胤的军报,嘴角撇出不屑的笑。“连发弩?***?”他把纸扔在沙地上,用靴底碾着,“大胤的文官就会吹牛,当年咱们的铁骑踏到玉门关,他们还不是靠和亲换太平?”
他身后的亲兵们哄笑起来,有人举起弯刀劈向旁边的木桩,刀光闪过,木桩应声而断:“将军,要不咱们再往前推推?听说他们在楼兰建了贸易站,囤积了不少丝绸茶叶,正好抢来当过冬的粮草!”
巴图摸着刀柄上的宝石,眼里闪过贪婪:“等月圆夜动手。他们的兵穿着花架子盔甲,哪见过咱们的‘旋风骑’?保管把贸易站抢空,让他们知道,马背上游牧的,才是真汉子!”
消息像风一样传到楼兰贸易站时,守将正是当年在琉球海战中立功的王小五。他现在管着三百士兵,手里握着秦虎新配发的“信号弹”——夜里点燃,能在天上炸出红、绿、白三种光,红的是“遇袭”,绿的是“求援”,白的是“围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