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第1/2页)“陛下!”
“父皇!”
李瑾和众人扑上前去,桓帝却已经是气息微弱,昏迷不醒。
太医匆匆赶来诊断后,却是面色难看,朝李瑾摇头暗示回天乏术。
桓帝身子一向康健并无什么疾病,他也是觉得自己还能再做一二十年的皇帝,所以才这般玩弄权术,利用长子李瑞除掉了三弟李栩,随后又想用不孝、非朕血脉这等恶毒的罪名毁了李瑞。就连对素来亲近的李瑾他也并不愿意放权。
可是天命无常,阎王让人三更死,谁敢留他到五更呢?
到了第二日,他的气息更加微弱,太医不得已给他灌了续命汤,这是给帝王争取一两个时辰吩咐后事的意思。
李琰在内宫听到这个消息,甚至连眼神都没有丝毫变化,悠然地把玩着手中的铜镜。
“把珠玉首饰撤去,先准备孝服吧。”
李琰甚至还有闲心添了一句,“对了,趁现在人还在,先给我上一份清烩河豚。”
桓帝身故以后,她作为皇女要服孝,也不能碰触荤腥,趁现在人还没死,赶紧先吃个痛快。
李琰原本是个孝女,但经过这两世为人看清父皇的本性以后,她是真的一点孝心也不剩,就剩面上一点敷衍了。
香蒲和杜若大为吃惊,但她们是李琰的心腹,虽然惊讶,但也乖乖照办了。
另一边,桓帝瞪大了眼睛,不甘不愿的看着所有人,却迟迟不肯吐露半个字。
经过百般劝说以后,终于接受了自己即将命归黄泉的事实。他叫来冯延巳等五位大臣,声音含糊地吩咐他们拟旨,立六皇子李瑾为太子。
立太子的旨意才出不到半个时辰,桓帝便气息断绝,彻底步上了冥府。
宝兴十六年二月廿八,统治唐国三十八年之久的李桓终于驾崩。
他继承唐国时辉煌显赫,是南方诸国之首,国力强盛民众富裕,甚至一度可以北伐威胁中原之地。
但桓帝其人却刻薄寡恩犹豫迟疑,民政武略都是看似光鲜内在一塌糊涂,如此敷衍着过了三十多年,唐国终于落到向大周天子称臣纳贡的地步,就连李恒死后都无法上皇帝尊号,只能以国主之名向各国报丧。
父皇终于死了……李琰听到这个消息也只有一声叹息。
桓帝的治世结束了,也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接下来,唐国的命运又会如何呢?是如同前世那般迅速的走向灭亡,还是……?
李琰心下沉吟,手中微微用力,顿时她梳妆的妆台裂成了两半。她无奈苦笑:大宗师帖的血墨力量,似乎仍然有些难以掌握。
传说中的无穷力量,似乎没有最高上限,在体内高燃时能无人能敌,但却不能使用长久,就像火光冉冉升起,很快就会熄灭。
这是为什么呢?李琰也不知道。对这神秘的力量,她仍然在摸索之中。
****
宝兴十六年二月廿九,五位大臣宣读了遗诏,六皇子李瑾在柩前继位,尊母后钟氏为太后,封嫡妻郑氏为皇后。
李桓的皇子皇女有十多人,此时都身着重孝在灵前长跪,哀哭之声不绝,但究竟有几人真心也实在难说——起码李琰是看到三姐偷偷在袖子底下藏了葱节,一抹眼就珠泪盈盈。
李琰连这表面功夫都不愿做,只是低着头默然不语。
到了第七日正是大殓的日子,到这时却出了变故。
大殓的仪式原本是按照《大唐开元礼》的章程而来的,但这是为盛世的大唐天子所设就的葬礼礼节,唐国虽自诩李唐后裔,本身却已是偏安一隅,加上不久前向大周天子称臣纳贡、去除帝皇尊号,李桓的大殓各项都有所减损,不复天子尊荣。
大殓行到一半,李瑾的四叔李杉忽然发难,大哭着扑倒在李桓对遗体旁,阻拦旁人将其搬入梓宫。
“皇兄啊,你去得如此突然……内无孝子,外无忠臣啊!”
这哭得就很是诛心了,内无孝子是指新帝不孝,外无忠臣是指在座的五位辅政大臣都是奸佞吗?现场的气氛立刻紧绷起来。
禁军统领见势不妙,想把人拖下去,然而李杉是宗室尊长,又是有备而来,所带的子弟侍从都是年轻力壮之辈,竟然从白色丧服中取出棍棒,排成一排挡在李杉身前。
“大行皇帝尸骨未寒,丧仪就如此简薄,思明侄儿,你怎能称得上是孝子呢?”
一旁的另一位李氏堂叔也上来帮腔,他更是倚老卖老,面对新帝李瑾竟然不加尊称,直接唤作侄儿。
李瑾微微皱眉,还没发作,一旁的冯延巳连忙上前打圆场。
“几位宗亲族老恐怕有所误会,此次大殓的礼制有所缺损,乃是大行皇帝在时就定下规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和一应器物,不再使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