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7 章 茶馆地下室的实验
第 37 章 茶馆地下室的实验 (第1/2页)临溪镇老街的茶馆地下室里,潮湿的空气里混着陈年普洱的醇厚香气,与稳定器蓝光的清冷气息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奇异的味道。周雨桐将李婶扶到通风口附近,那里的空气相对流通,能让老人呼吸更顺畅些。李婶靠在木箱上,眼神不再像之前那样涣散,她伸手摸了摸稳定器的蓝光,指尖传来细微的暖意,之前反复出现的“蓝色水流”幻觉彻底消失,连太阳穴的胀痛感都减轻了不少。
“这就是柳振庭说的‘三力合一’!”郑晓峰激动地翻开《临溪镇治水史》,书页间夹着的干枯艾草掉落在地,他却顾不上捡。书中的插图已经泛黄,画的是柳振庭手持青铜音叉,身旁放着一本厚厚的记录册和一个铜制圆筒——与眼前的病历本、稳定器几乎完全对应。“你看这里的标注,‘医疗数据为心,古琴韵律为脉,稳定器为器,三力共鸣,可定孢安人’。”他用手指点了点插图旁的批注,“医疗数据(病历本)提供‘人心频率’,这是最关键的基础;古琴韵律(青铜音叉)搭建‘能量桥梁’,能传递频率;稳定器输出‘定孢磁场’,放大效果。三者加在一起,不仅能压制孢子对神经的干扰,还能引导孢子的修复功能。”
马超立刻打开便携式基因检测仪,从试剂盒里取出无菌棉签,轻轻擦拭李婶的指尖,提取少量血液样本。棉签刚接触检测仪的样本槽,屏幕上原本疯狂跳动的基因序列就渐渐平稳下来,红色的变异标记像退潮般慢慢消退,取而代之的是绿色的“修复信号”,正沿着基因链缓慢蔓延。“孢子在主动修复李婶体内的神经损伤!”他指着屏幕上的重叠区域,声音里满是惊喜,“病历本上的医疗数据记录了李婶的神经波动规律,相当于给孢子提供了‘修复基准’;音叉的频率则像指南针,引导孢子往需要修复的神经细胞方向移动;稳定器放大了这种效果,让修复速度加快了三倍。这才是暗码的真正用法——不是控制孢子,是引导它为人类服务。”
柳清月握着青铜音叉,指尖在叉身上轻轻滑动,感受着频率的细微变化。她之前总觉得祖父留下的古琴谱只是文化遗产,此刻才明白其中的科学原理。她尝试调整音叉频率,从“治水曲”的徵音切换到羽音,地下室里的蓝光瞬间从淡蓝变成浅紫,检测仪上的“修复效率”数值也从30%跳到50%,但维持了不到两分钟,数值又回落下来。“频率不同,共鸣效果也不一样!”她掏出小本子,快速记录下每个频率对应的修复数据,“羽音的修复效率最高,但持续时间短,适合紧急情况;徵音虽然效率低,却能维持更久,适合长期稳定。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患者的神经情况,调整音叉频率,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上官宇突然指着平板上的信号波动,脸色瞬间变得严肃:“康泰的地面部队已经包围了老街!”平板屏幕上的红色光点密密麻麻,像一群饥饿的蚂蚁,正朝着茶馆的方向移动。“他们的信号覆盖了整个老街区域,还在茶馆周围布置了‘频率干扰仪’,试图阻断我们的共鸣信号。”他快速敲击键盘,启动“反干扰程序”,屏幕上跳出一行行绿色代码,“但干扰仪的功率很强,我的程序最多只能撑半小时。要是共鸣信号被阻断,李婶体内的孢子可能会再次活跃,我们得尽快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孙蕊走到地下室的通风口,小心翼翼地掀开一块木板,露出外面的景象。老街的石板路上,几个穿黑西装的康泰人员正拿着金属探测器挨家搜查,探测器发出的“滴滴”声在安静的晨雾中格外刺耳。“老街口停着五辆黑色轿车,康泰的人应该是分两队行动,一队搜街,一队守在路口,防止我们逃跑。”她从背包里掏出三枚电磁脉冲弹——外壳是黑色塑料材质,上面有个小小的红色按钮,“这是之前从康泰巡逻车上缴获的,能暂时瘫痪半径五十米内的电子设备,包括他们的干扰仪和探测器。我们可以用脉冲弹制造混乱,趁机从地下通道转移到老粮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