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我来到这里之前
第十一章 我来到这里之前 (第1/2页)赢得皮特·纽厄尔邀请赛冠军的第二天,德州理工大学便乘坐飞机返回拉伯克了。
距离Big12联盟锦标赛开始还有半个月的时间,这期间,他们还有几场热身赛要打,但都不重要。
而且,有些球员发现甚至连赢得邀请赛冠军这件事都不是那么重要了。
飞机上,徐凌的室友罗德里克·克雷格抱怨道:“为什么我们辛辛苦苦赢下五万美元的奖金,到头来却只分到500美元的学生津贴?这公平吗?”
他身边的队友们纷纷附和,脸上写满了不公与困惑。
“知足吧,菜鸟们!”多拉虽然也在抱怨,转而用他粗壮的手臂一把搂住旁边徐凌的脖子,咧着嘴笑道:“至少这500刀够我们去‘双尖酒吧’好好喝一顿了!伊莱,你还没到法定喝酒的年龄吧?哈哈,到时候学长我请你喝果汁!”
徐凌被他勒得有点喘不过气,费力地把他的胳膊掰开一点:“达里尔,我建议你把钱存起来。”
“存钱?为什么?”多拉一脸“你疯了”的表情,“听着,伊莱,等你到了我这个年纪——大四!你就会明白,人生的乐趣就在于及时行乐!训练、比赛、然后喝一杯,这就是大学生活!想想那些为我们尖叫的姑娘们!”
“这就是为什么你明明能场均抢10个篮板,却只能抢6个的原因吗?”徐凌戏谑地问。
多拉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随即变成了夸张的痛苦表情:“噢!你伤害了我,兄弟!你这话比奈特教练的咆哮还伤人!”
但他很快又恢复了那副乐天派的样子,用力拍了拍徐凌的后背:“不过你说得对,我确实该存点钱了...至少得存够买一双新球鞋的钱,哈哈!”
看着多拉没心没肺的样子,徐凌也忍不住笑了笑。
这就是达里尔·多拉,你很难真正生他的气,也无法激励他拿出百分百的干劲。他就像一块被天赋包裹着的海绵,吸收了一切压力,然后轻松地将其释放掉,永远保持着一种快乐的松弛感。
然后,其他人继续抱怨着奖金分配。
因为这根本不是什么补贴,这是赤裸裸的施舍。
五万美金,对于还在大学里为生活费发愁的球员们来说,是一笔足以改变现状的巨款。它足以用来支付学费、减轻家庭负担,无论怎么用都足以让他们欣喜若狂。然而,这笔奖金的绝大部分,却像凭空蒸发了一样,流入了NCAA这个庞大而神秘的机器深处。
教练和学校的管理层坐在头等舱,享受着胜利带来的光环和赞誉,他们可能会用“为学校争光”和“荣誉高于金钱”来搪塞。
可现实是,他们手中的合同和工资,才是真金白银的“荣誉”。
他们从这些年轻人的汗水和拼搏中获取巨大利益,无论是赞助商的合同、电视转播权还是门票收入,这些数字都和球员们无关。他们就像是NCAA这座巨大商业帝国里最廉价的劳动力,拿着微薄的“补贴”,却承担着帝国运转的全部风险和压力。
徐凌对这些门门道道不甚清楚,但事实清晰明确,五万美金,分到他们手上的就是每人500学生津贴。而且,教练组明确表示这是因为NCAA的相关规定导致的。
球队在规则之内最多给这个数,如果球员们真要按劳分配奖金也可以,代价是从现在开始就从大学篮球毕业,再也不能代表球队打球了。
当然没有人会为了这笔“小钱”而放弃NCAA的资格。
但抱怨总是难免的。
回到拉伯克之后,德州理工大学迎回了队长贾里乌斯·杰克逊,他的学习成绩已经符合规定,可以继续代表球队出战。
这对于红色袭击者队来说无疑是一针强心剂。
“我们的迈克尔·乔丹去哪了?”
杰克逊问起了徐凌。
罗德里克·克雷格说:“伊莱今天会晚点到,他要接受校报的采访。”
“不愧是TTU的MJ...”
杰克逊只能酸溜溜地说道。
篮球并不是TTU的强势项目,或者说,篮球在TTU只是被摆放到了正确的位置上。
橄榄球才是TTU的核心体育项目。
TTU几乎每隔几年就能向NFL输送球员,而篮球队则已经好久没有出现过正儿八经的NBA球员了。
除非可以率队取得历史性成就,否则篮球队的球员很难引起校报的关注。
徐凌得到这个机会,不仅仅是因为他帮助球队在皮特·纽厄尔邀请赛上夺冠,更因为他在邀请赛期间的“炒作”正在产生持续影响。
从上世纪中叶开始,美国媒体就喜欢把东亚裔描述成“优秀但安静”的群体,他们遵守规则,不招摇,不惹事,有时候会让人分不清这群人是拘谨还是懦弱。李小龙曾短暂撕裂这种刻板印象,“像水一样“的哲言至今仍在历史中流淌,但天不假年,他没能为亚裔建立起持久的精神遗产。
几十年光阴流转,当姚眀带着文班亚马式的期待登陆NBA时,他足够出色,却终究未能伟大到改写叙事。他那精心打磨的美式幽默与东方谦逊,反而让老旧的刻板印象镀上了一层更温润的包浆。而就在姚眀即将攀上巅峰的时刻,另一个中国球员公然宣称要成为当代乔丹——没有铺垫,没有缓冲,就像在平静湖面投下一块巨石。
球迷会想,他JB谁啊?
媒体则寻思,这货真JB敢说!
然后,徐凌又在刚刚结束的邀请赛上,他不仅敢说,而且还很有实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