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气数已尽
第198章 气数已尽 (第1/2页)数日后,龙二精心准备了一份关于“赴东北考察土产市场、疏通关键环节以确保货源稳定与利润最大化”的详细计划书,分别呈交给了藤田少佐和中岛芳子。
在藤田办公室,龙二陈明利害:“长官,东北货源乃我等生意之根本。如今穆家内部变动,难保关外那些老关系户不生异心。我亲自去一趟,一则安抚旧部,展示皇军与我们继续合作的诚意;二则借机摸清当地情况,看看能否开辟新的、更直接的进货渠道,减少中间环节,将利润牢牢抓在我们自己手中。这对未来接收整合更多资源,也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藤田仔细翻阅着计划书,觉得龙二所言确有道理。关东军系统与华北驻屯军之间存在竞争,能通过龙二这条线更直接地掌控部分东北资源,对他和伊藤文夫派系而言有利无害。“呦西,龙桑思虑周全。去吧,带上得力的人手,宪兵队这边,我会给你开具必要的通行和协助文件。”
而在面对中岛芳子时,龙二则换了一套说辞,语气更加“谦卑”和“务实”:“芳子小姐,津塘这边有您坐镇,大局已定。我留在这里,能做的有限。东北那边,情况复杂,满铁、关东军、地方势力盘根错节。我愿为您和伊藤阁下前去探路,扫清障碍,将这条财路彻底夯实。同时也避免我在津塘,引来特高科不必要的过度关注,影响您的全盘布局。”
中岛芳子审视着龙二,似乎想从他眼中看出真实意图。龙二坦然相对,目光“诚恳”。最终,中岛芳子缓缓点头,她确实觉得龙二留在津塘有时碍事,去东北开拓,既能创造价值,也能让他远离津塘权力核心,符合她的利益。“龙桑有心了。既然藤田少佐也已同意,你便去吧。记住,一切以帝国利益为重,遇事多与关东军和满铁方面的朋友沟通。”
顺利拿到了“通行证”,龙二立刻着手准备。他带上了精明能干、对东北情况略有了解的阿豹,以及几名绝对忠诚、身手矫健的护卫。明面上,他们是津塘宪兵队缉私科的特派考察员;暗地里,龙二怀揣着吴敬中的密信和与于秀凝、陈明接头的暗号。
天气渐热,东北天气是最舒服的时候,龙二要带着晚秋一起去,就当是度蜜月。
只是晚秋对东北的险恶充满担忧,龙二温言安抚,只当做是旅行散心。他又私下见了纪香,交代了生意上的事宜,纪香虽也不舍,但深知龙二此行必要,只是默默为他准备了不少防身的物品和应急资金。
至于穆连成,龙二只在出发前匆匆去别苑礼节性告辞了一次。穆连成精神愈发萎靡,看着龙二的眼神复杂难明,只喃喃说了句“保重,望你……念在晚秋的份上……”,便再也无语。龙二知道,这位曾经的津塘巨贾,气数已尽。
这个王八蛋当初哄骗自己同胞去东北开矿的时候,就注定是个死人了
....
火车轰鸣着驶离津塘站,窗外的景象逐渐从城市的喧嚣变为华北平原的辽阔,继而进入关外苍茫的山野。越往北,气氛越发凝重,关东军的检查哨卡愈发频繁严密,乘客们脸上的神情也多是麻木与谨慎。
龙二一行人持有宪兵队的特别通行证,一路还算顺利,但那种无处不在的压抑感和监视感,比津塘厉害很多。
龙二深知,在这片被日本人经营多年、视为“生命线”和“后方基地”的土地上,任何行差踏错都可能万劫不复。
龙二穿着一身质地考究但样式低调的深色西装,外罩一件薄风衣,戴着墨镜,遮住了半张脸。他身边是同样精心打扮过的穆晚秋,她穿着一身便于出行的洋装套装,头上戴着一顶缀有薄纱的淑女帽,遮掩了部分容颜,但依旧难掩其清丽气质。她紧紧挽着龙二的臂弯,看似亲密依赖,实则指尖微微发凉,透露出内心的不安。
阿豹和另外三名精干护卫分散在四周,看似随意,实则占据了有利位置,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行李不多,但都经过精心安排,重要的文件和物品由龙二亲自保管。
“别紧张,就当是出去散散心。”龙二感受到晚秋的僵硬,低声在她耳边安慰,语气沉稳有力,“看看沿途的风景,到了沈阳,我带你去尝尝地道的东北菜。”
晚秋勉强笑了笑,点了点头,将他的手臂挽得更紧了些。她知道此行绝非简单的“散心”或“考察”,但龙二的镇定给了她些许勇气。
列车缓缓驶入站台,是一列老旧的混合车厢,头等厢为数不多,更多的是拥挤嘈杂的三等厢和闷罐货车。
龙二一行人登上了预先订好的头等包厢。包厢虽然相对宽敞整洁,但陈设老旧,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和旧皮革混合的气味。
就在登上列车的刹那,所有人都不能再吃大米细面了,在车上没有派斯,就只能吃高粱米.....
乱糟糟的火车上,因为一个倔强的眼神,日本人就狠厉得开始抓人,打人。。。
“先生……”晚秋也看到了,声音带着一丝颤音。
“例行公事罢了。”龙二拍了拍她的手背,语气淡然,“我们手续齐全,目的正当,他们挑不出毛病。”他心中却明白,这监视恐怕会一路伴随,直至他们离开津塘地界,甚至更远。
汽笛长鸣,车轮缓缓转动,津塘站在这沉闷的响动中渐渐后退,最终消失在视野之外。
列车驶出城区,窗外的景色逐渐变得荒凉。战火留下的创伤随处可见——废弃的工事、焚毁的村落、荒芜的田地。偶尔能看到衣衫褴褛的农民在田间艰难劳作,或是拖家带口、面黄肌瘦的难民沿着铁路线蹒跚而行。这一切与津塘租界内依旧残存的浮华形成了残酷的对比。
穆晚秋怔怔地望着窗外,她久在深闺,虽知乱世艰难,但如此直观地看到民生凋敝,还是第一次。一种巨大的悲悯和无力感攫住了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