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32章 评定细则
第 532章 评定细则 (第2/2页)我们既要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也要有能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能进行设计和创新的工程师!
这两者,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他顺势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全场,引导着更深入的思考:
“同志们,这正说明了我们这份《汉东工业构想》的生命力,它不是一份僵化的文件,而是在座的各位,用你们的智慧和经验,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的!
我们工人同志们的八级评定是坚实的塔基,那么工程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就是支撑发展的塔身,而未来的科学家、顶尖的创新人才,就是引领我们攀登高峰的塔尖。”
他看向王建安,语气充满了肯定与吸纳:“你的建议非常宝贵。
我们完全可以参考国内外已有的工程师认证体系,结合我省实际,研究建立一套从技术员到助理工程师、工程师,乃至高级工程师的职称评定制度。
这套制度,要与工人同志们的技术等级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应和衔接,甚至要打通转换通道。”
他描绘着一个更加开放的未来图景,这个图景的灵感正来自于刚才的提问:“比如,一位技艺精湛、富有创造力的八级工,如果他理论基础扎实,愿意深造,完全可以通过专门的考核和评定,晋升为工程师。
同样,一位工程师,如果深入车间,解决了关键的操作性难题,他的贡献也应当在评级中得到充分体现!
我们要打破的,正是身份和职业的壁垒,要让人才根据其能力和贡献流动起来,让每一个智慧的头脑都能在最适合的位置上发光发热!”
为了增强说服力,陈朝阳这次引用了先行地区的经验:“同志们,我们的构想并非凭空而来。
据我了解,东北地区50年就在部分大型国营厂矿试行了类似的工人技术等级评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工人积极性高涨,技术革新涌现,生产效率显著提升。
他们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充分借鉴,避免走弯路。”
陈朝阳这番情真意切的回应,不仅解答了问题,更展现了他作为领导者善于倾听、乐于吸纳集体智慧的胸襟。
他看到的,不是自己作为“先知”在布道,而是一场汇聚了众人智慧的头脑风暴,他为之兴奋,为之鼓舞。
这种态度,极大地激发了与会者的参与感,让他们感觉到,这份宏大的蓝图,并非陈朝阳一人之功,而是凝聚了在座所有人,乃至整个汉东有识之士的共同智慧。
这份构想,也因此显得更加厚重,更加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整个讨论过程,陈朝阳逻辑清晰,论证有力,既有原则高度,又有具体方案,对各方提出的技术、资金、公平、行业差异乃至人才体系建设等问题都给出了颇具说服力的回应。
他不仅在回答质疑,更在吸收合理建议,不断丰富着草案的细节。
…………
关于工人技术等级评定的热烈讨论暂告一段落,但会场内的思绪并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