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一个核心两个翅膀三步走
第541章一个核心两个翅膀三步走 (第1/2页)他详细阐述:“材料方面,我会立即着手研究球墨铸铁工艺和低合金高强度钢的冶炼技术。
前者能让我们用更低的成本制造更坚固的发动机壳体,后者是未来装甲和重型机械的骨骼。
这是我可以立即着手,并有望在两年内取得应用性突破的。”
他顿了顿,声音压低了些,却更显分量:
“至于电子技术……我建议在规划中模糊表述为‘新型通讯器材预研’,但内部,我们必须启动小型化、高可靠性电子管和半导体锗晶体提纯的基礎研究。
陈书记,我知道这听起来很遥远,但如果我们现在不播下这颗种子,五年、十年后,我们与世界的差距将会是代际的,无法用钢铁数量来弥补。”
…………
陈朝阳的目光在郑春秋的“三个阶段”和周慕白的“两个方向”之间游移,大脑飞速运转,将他们的构想融入自己的宏观蓝图。
“好。二位的思想,让这个五年规划的骨架立起来了。”
“那么,我们这个《汉东省工业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1951-1955)纲要(草案)》,就可以围绕一个核心、两个翅膀、三步走来构建。”
他用笔在纸上写下核心纲领:
“核心:坚定不移地走‘以军带民,以民促军,军民融合,协同发展’之路。”
“两个翅膀:一翼是郑教授主导的,以‘标准化’为核心的现行工业体系改造与扩张;
另一翼是慕白同志主导,以‘新材料与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未来产业孵化与人才储备。”
“三步走:”
“第一年(1951),试点突破,树立标杆。
金陵厂必须成功,步犁必须推开,‘汉标’必须成为权威。
同时,慕白同志的实验室要挂牌运转,拿出第一个课题计划。”
“第二至三年(1952-1953),体系成形,快速扩张。
以金陵厂经验,滚动改造三到五家大型骨干企业,形成‘核心厂-卫星厂’的初级协作网络。
我们的第一台小型拖拉机、第一套标准化齿轮箱要下线。
慕白这边,球墨铸铁要实现小批量稳定生产,为拖拉机提供合格的发动机缸体。
半导体研究,至少要建立一支精干、理解基本原理的青年团队。”
“第四至五年(1954-1955),良性循环,初见规模。
目标是建成一个涵盖机械制造、基础化工、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并拥有初步技术研发能力的区域性工业体系。
全省工业总产值,要在50年的基础上,实现翻一番以上的增长!
届时,我们的产品不仅要供应军队和本省,还要有能力支援兄弟省份,甚至……考虑出口创汇的可能。”
房间里一片寂静,只有陈朝阳沉稳的声音在回荡。
郑春秋和周慕白都纷纷点头,满意这宏阔而具体的蓝图。
这不仅仅是发展工业,这是在亲手塑造一个省的未来经济格局。
“当然,”陈朝阳语气一转,“这份规划要落地,离不开三样东西:权、钱、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