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大秦科学院与知识革命
第五十六章:大秦科学院与知识革命 (第1/2页)皇帝在麒麟殿上那番石破天惊的封赏与定调,如同一声洪钟,不仅彻底平息了咸阳朝堂针对李默的暗流,更将“安西都护府”与“格物之学”的地位,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彻侯”、“假黄钺”的殊荣,意味着李默在帝国西陲的权威得到了最顶格的背书,而皇帝命令将作少府研习安西新技术、译官司破译西极典籍,则是在国家层面,正式认可并推动了李默所倡导的技术与知识探索之路。
这股来自权力顶端的东风,以最快的速度吹回了安西。当敕封的使者带着彻侯的金印紫绶和假黄钺节杖抵达宣威城时,整个都护府沸腾了!将士官吏们与有荣焉,他们追随的主君达到了人臣之极,也证明了他们在这西陲之地的一切奋斗与牺牲,价值连城!
李默平静地接下了这无上的荣耀。他深知,这既是肯定,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和期望。皇帝和帝国将西域乃至西极的未来押在了他的身上,他必须交出更辉煌的答卷。而要做到这一点,仅靠安西一地的格物院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这场知识变革的星星之火,引向帝国的核心,形成燎原之势。
一个更加宏大、更具野心的计划,在他心中酝酿成熟——他要趁此东风,在帝都咸阳,推动建立一個前所未有的机构。
他再次伏案疾书,向始皇帝嬴政呈上了一封关乎帝国未来气运的奏章。在这封奏章中,他并未请求更多的物质支持或个人权柄,而是提出了一个开创性的构想:
“……陛下圣明,洞察万里,知格物致知乃强国之本,西极之学可补我华夏天文地理之不足。然,学问之道,非一人一地所能穷尽。安西格物院,僻处边陲,人才物力皆有局限,所究之学,虽有所得,终是管中窥豹。”
“臣昧死以闻:恳请陛下于咸阳,设立‘大秦格物总院’(李默斟酌后未直接用‘科学院’之名,但职能类似),汇聚天下巧匠、奇人、博学之士,专司探究天地万物之理,改良工农军国之器,破译西极传来之典籍学问!”
他详细阐述了“格物总院”的设想:
职能:系统性研究数学、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医药、农学、工学等基础与应用学科。
机构:下设若干“曹”(如算学曹、天象曹、匠作曹、本草曹、西学曹等),各有专攻。
资源:由少府直接拨付经费,享有调用帝国图书典籍、矿产物料及能工巧匠的最高权限。
目标:不仅要解决当前军国急需的技术难题,更要着眼于长远,构建一套属于大秦的、系统化的自然知识体系,为帝国万世基业奠定坚实的智慧根基。
奏章的最后,他慷慨陈词:“陛下,昔年孝公变法,商君立木,乃制度之革故鼎新。今陛下若立此格物总院,便是开启千古未有之‘知识鼎新’!以此总院为引擎,驱动工农军技全面发展,则我大秦,将不仅以兵甲之利、法令之严称雄于世,更将以格物之明、学问之深,泽被苍生,威加四海,成就真正之‘智慧帝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伏惟陛下圣裁!”
这封奏章,已超越了寻常的军政事务,直指文明发展的核心动力。它描绘了一幅以国家力量推动系统性科学研究、从而引领社会全面进步的宏伟蓝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