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4章 风起于青萍之末
第一卷 第14章 风起于青萍之末 (第1/2页)那队装备精良、风尘仆仆的骑兵,像一阵突如其来的铁血旋风,短暂地刮过黑山屯百户所门前,又很快消失在屯外通往更北方边关的尘土之中。他们留下的,除了几声短暂的马嘶和几道深浅不一的蹄印,便只有屯民们茶余饭后几句模糊的猜测和百户所里几日未曾散去的凝重气氛。
沈青的生活重心,却并未被这短暂的插曲打乱。她的全部心思,都扑在了那几块历经波折才初步成型的“沈记军粮”上。
赵百户拨付的那点精麦清油,她没舍得全用,只取了少量,严格按照萧山指点的最苛刻标准,精心制作了十几块“特供版”样品。这些饼子用料更精,烘烤更透,硬度、耐储性和口感都达到了目前技术的极限。她将这些饼子用干净的粗布仔细包好,托李大军郑重地送去了百户所。
剩下的精料,她则混合着大量廉价的荞麦粉、黑豆粉和烤干的土豆碎末,继续试验和改良她的“常备版”和“行军版”。小院的简易灶台几乎日夜不熄火,空气中总是弥漫着谷物烘烤的焦香和一丝淡淡的猪油荤气。
萧山的身体在缓慢恢复,虽然依旧不能久站或动用气力,但精神明显好了许多。他大多时候靠坐在墙角的旧椅里,身上盖着那件洗得发白的薄被,目光却始终跟随着沈青忙碌的身影。
他话依旧不多,但每次开口,都精准地切中要害。
“豆粉……磨得不够细,易散。”他看着沈青费力地压制饼坯,声音低沉地提醒。
沈青停下动作,捻起一点豆粉仔细看,果然颗粒粗糙:“哎呀,真是!我说怎么压不紧实!还得再磨一遍!”她拍拍脑袋,赶紧又把豆粉倒回石磨里。
过了一会儿,萧山又道:“……火候过了,外焦内生,易腐。”
沈青连忙揭开锅盖,一股焦糊味扑面而来,里面的饼子边缘已经发黑。“完了完了!”她手忙脚乱地把饼子抢救出来,看着中间还湿软的部分,心疼得直咧嘴,“又浪费了……”
小枫则成了最忠实的“试吃员”和“质量监督员”。每次新一批饼子出炉,沈青都会掰一小块给他。
“小枫,尝尝这个,阿姐加了点萝卜干!”
小家伙鼓着腮帮子,认真咀嚼,小眉头皱得紧紧的,半晌才咽下去,吐着舌头说:“阿姐……有点咸……还硌牙……”
“那就是盐多了,豆子没泡软!”沈青立刻记下。
又一批:“这个呢?”
小枫眼睛亮了亮:“这个香!有油味儿!没那么硬!”
“好!猪油比例对了,火候也正好!”
这种最原始却有效的反馈机制,让沈青的“产品迭代”速度大大加快。张秀姑和其他几位军户家属也时常拿来自家多余的杂粮、菜干,换些新出的饼子回去尝鲜,顺便提些意见。
“青丫头,这饼子好是好,就是太干了,噎得慌,能不能想法子让它稍微润一点点?”
“沈家妹子,我当家的说,要是能带点辣味儿就好了,巡夜的时候吃着暖和!”
这些来自最底层使用者的朴素需求,都被沈青一一记下,努力尝试融入下一次的试验中。小小的院落,俨然成了一个充满生机和烟火气的“家庭手工业作坊”。依靠双手和智慧,一点点改善生活,创造价值,在这里得到了最真实的体现。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王扒皮和林婉儿那边的暂时沉寂,并未让沈青放松警惕。
果然,几天后的一个傍晚,林主簿,林婉儿的父亲,那位在屯中掌管文书账目、素来以笑面虎形象示人的中年文吏,竟亲自踱着方步,来到了沈青那依旧显得破败的小院外。
他没有进来,只是站在篱笆外,脸上挂着惯常的、令人捉摸不透的温和笑容,目光状似随意地扫过院里晾晒的饼坯和忙碌的沈青,最后落在了角落里面色苍白的萧山身上,停留了片刻。
“沈姑娘,忙着呢?”他声音不高,带着文吏特有的拿腔拿调,“听说你弄出了些新奇的吃食,连赵大人都颇为赞赏?真是后生可畏啊。”
沈青心里警铃大作,连忙放下手里的活计,擦了擦手,走到院门口,微微躬身:“林主簿您过奖了,不过是胡乱琢磨点糊口的玩意儿,当不得大人赞赏。”
林主簿呵呵一笑,捋了捋下巴上稀疏的胡须:“诶,不必过谦。能为军务出力,总是好的。只是……”他话锋一转,语气依旧温和,内容却开始带刺,“这军粮制作,关乎将士体魄,非同小可。用料、工艺、卫生,都得讲究个章程规矩,可不是自家灶头随便捣鼓就成的。万一出了纰漏,谁也担待不起啊,你说是吧?”
他这话,看似提醒,实则是敲打和威胁,暗示沈青的做法“不合规矩”,潜台词是:我随时可以凭这个找你麻烦。
沈青手心微微出汗,正想着如何应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