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穿成老鸨:我爆改怡红院 > 第470章 暖夏阿福番外:成长和守护

第470章 暖夏阿福番外:成长和守护

第470章 暖夏阿福番外:成长和守护 (第1/2页)

时民安五岁生辰那天,怡红院的灶房飘了整整一日的甜香。
  
  吴婶蒸的糕点摆了满满一屉,上面用赤豆挤了个歪歪扭扭的“安”字,是暖夏照着时民安的笔迹描的。
  
  阿福蹲在模型区,手里攥着把迷你刻刀,正给新做的“盛京书院”模型刻匾额。
  
  松木碎屑簌簌落在他的褂子上,他却浑然不觉,眼睛只盯着那三个字——知学堂。
  
  “他爹,你说民安会喜欢这个不?”
  
  暖夏端着盘刚切好的酸梅汤走过来,浅绿旗袍的裙摆扫过青石板,带起一阵槐花香。
  
  阿福头也没抬:
  
  “肯定喜欢!”
  
  “你看这书院的窗棂,我都按他说的样式雕的,还有这知学堂,比张那小子的私塾牌匾气派多了。”
  
  话刚落,就见陆襄牵着个小身影从回廊拐过来。
  
  时民安穿着件月白小袄,手里捧着本线装的《蓝星诗词集》。
  
  他的小眉头皱得紧紧的,嘴里还念念有词: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念姑姑注的是渭城曲……”
  
  暖夏刚要喊他吃糕,就见孩子脚下一绊,手里的书“啪”地掉在地上。
  
  他也顾不上疼,先慌忙把书捡起来,吹了吹封面上的灰。
  
  那宝贝模样,比阿福护着模型还紧张。
  
  “哎哟我的小祖宗!”
  
  阿福连忙放下刻刀跑过去,想揉揉他的膝盖,却被时民安躲开。
  
  “爹,你看这句,”
  
  孩子指着书页上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小脸上满是严肃。
  
  “念姑姑说,这是说每个人都有本事,那我天天看书,算不算有本事?”
  
  阿福愣了愣,挠着头笑道:
  
  “算!咋不算?咱民安是最有本事的小郎君!”
  
  然而他的心里却悄悄发苦。
  
  这孩子,三岁认字后就抱着书不放,吃饭看、走路看,连睡觉都要把书压在枕头底下。
  
  比当年乔章林温书科考还拼命。
  
  暖夏把酸梅汤递过去,轻声哄:
  
  “先吃糕,吃完娘教你叠纸船,像泉州港的那种三桅船。”
  
  时民安却摇摇头,翻开书指着插画:
  
  “娘,我想先弄明白这个水车原理,念姑姑说,学会了能帮张爷爷浇菜地。”
  
  这场景,阿福和暖夏早已习惯。
  
  前几日街坊办喜事,锣鼓喧天的。
  
  别家孩子都跑去看热闹,时民安却抱着本《齐民要术》蹲在院里,说要研究“春耕与节气的关系”。
  
  温子仁来找他玩儿,他把人拉到书坊,讲了一下午“北徐渔产与南齐粮价的关联”,把活泼的温子仁听得直打哈欠。
  
  “这可咋整?”
  
  夜里,暖夏靠在床头叹气。
  
  “再这么下去,眼睛都要熬坏了,连个玩伴都没有。”
  
  阿福摸着下巴琢磨半天,忽然从床上坐起来:
  
  “有了!我去找安丞!”
  
  安丞是阿福认识的羽林卫朋友,当年查唐明旧案时帮过忙。
  
  听说他家小子不爱读书,天天上树掏鸟窝,俩孩子正好互补。
  
  说不定能将这个小书虫影响得活泼一些。
  
  第二日天刚亮,阿福就把时民安塞进马车。
  
  时民安原本还抱着本《蓝星民生案例》,阿福硬给换成了个木雕小鱼,说:
  
  “去安叔叔家玩三天,回来爹教你雕北徐的渔船。”
  
  时民安眨巴着大眼睛:
  
  “爹,安叔叔家有《泉州海产图谱》吗?陈阿牛叔叔说那上面记着十七种捕鱼法子。”
  
  阿福哭笑不得,揉了揉他的头:“玩够了就有,听话。”
  
  马车刚到安府门口,就见个虎头虎脑的小子从里面冲出来。
  
  他的手里攥着只蛐蛐罐,正是安丞的儿子安小虎。
  
  “阿福叔!你可来了!”
  
  小虎嗓门洪亮,看见时民安,眼睛一亮。
  
  “这就是你说的小书虫?走,我带你掏鸟窝去!”
  
  时民安往后缩了缩,抱紧怀里的木雕小鱼:“我、我想看书……”
  
  安丞笑着把他们往里领:
  
  “别听小虎的,我书房有本《江湖异闻录》,记着各地的奇人异事,比你那民生案例热闹。”
  
  三日后阿福去接人,刚进院就愣住了。
  
  时民安正蹲在石榴树下,给安小虎讲书里的“机关术”,手里拿着根树枝在地上画图纸。
  
  小虎则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插嘴:“这机关能逮兔子不?”
  
  安丞端着茶走过来,笑着道:
  
  “你这儿子可真神,把我那野小子治得服服帖帖。”
  
  “不过也没白来,学会爬树掏鸟窝了,说要观察鸟类与生态的关系。”
  
  回去的马车上,时民安趴在窗边,小脸蛋晒得红扑扑的,手里却多了片羽毛,说是“研究用的”。
  
  阿福问:“还看书不?”
  
  孩子重重点头:“看!”
  
  “但小虎说,光看书不行,得去田里看看稻子咋长的,去河边看看鱼咋游的,不然念姑姑写的民生,就成空谈了。”
  
  暖夏在院里等得着急,见孩子回来,先摸了摸他的额头,又检查手心有没有伤口。
  
  听见阿福转述时民安说的话,忽然笑了:“咱们民安长大了。”
  
  晚饭时,时民安捧着碗,忽然说:
  
  “娘,我想给念姑姑写信,问她要《农具改良图》,我想跟小虎一起,帮张爷爷改水车。”
  
  阿福和暖夏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无奈的笑。
  
  原来孩子不是成书呆子了,是把书里的道理,长出了腿,要走到田里、河边、百姓中间去了。
  
  院角的灯笼亮起来,暖黄的光落在时民安捧着的粗瓷碗上,也落在阿福未完成的书院模型上。
  
  那“知学堂”的匾额旁边,不知何时被孩子刻了个小小的“行”字,笔画稚嫩,却透着股认真。
  
  阿福拿起刻刀,在旁边又添了个“知”字,心里忽然踏实了。
  
  这孩子,怕是要比他们想的,更懂“民生”二字的分量。
  
  怡红院的夏日常被一阵接一阵的蝉鸣填满。
  
  暖夏坐在回廊下,手里绣着只小小的莲蓬荷包,目光却时不时往书房飘。
  
  时民安又窝在那里看了一上午书,小小的身子蜷在书架旁,连吴婶端去的绿豆汤都没动几口。
  
  “随他去吧。”
  
  阿福扛着块新木料从模型区过来,褂子上沾着木屑。
  
  见暖夏蹙眉,便笑着宽慰:
  
  “乔夫子说这小子过目不忘,是读书的料。”
  
  “你看温子仁,舞刀弄枪的也挺好,陆襄跟着何大夫认草药,将来说不定能当个女大夫。”
  
  “孩子们各有各的活法,健康就成。”
  
  暖夏放下针线,无奈地笑:
  
  “当初最急的人可是你,说怕他读成书呆子,连田埂都分不清。”
  
  “那不是没见过这阵仗嘛。”
  
  阿福挠挠头,把木料往地上一放:
  
  “不过说真的,昨儿他跟我说想给泉州的陈阿牛写信,问海产交易的账咋算,这就挺好,书没白读。”
  
  正说着,院外忽然传来一阵喧哗,伴随着大力粗声粗气的阻拦:
  
  “你谁啊?瞎闯啥!”
  
  阿福和暖夏对视一眼,都有些疑惑。
  
  怡红院如今声名在外,上门拜访的多是各州府书坊的人,少有这样吵闹的。
  
  两人刚走到院门口,就见一个穿着半旧绸衫的汉子正挣开大力的手,脖子伸得老长往院里瞅,满脸倨傲。
  
  那眉眼,竟与暖夏有几分相似。
  
  暖夏的脸“唰”地白了,手里的莲蓬荷包“啪”地掉在地上。
  
  她指尖冰凉,嘴唇哆嗦着,半天才挤出个字:“爹……”
  
  阿福心里“咯噔”一下,瞬间想起暖夏极少提及的过往。
  
  那个嗜赌成性、对女儿非打即骂的父亲,张铁根。
  
  当年暖夏就是为了安葬被他逼死的母亲,才自卖自身进了怡红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