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二百零三章 成为下次军事科技革命的起点
四千二百零三章 成为下次军事科技革命的起点 (第1/2页)汪良工看着生物修复技术的演示视频,感慨道:“你们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的这种耐盐碱红柳,根系固沙能力是普通品种的3倍,去年在塔克拉玛干边缘试种的千亩林带,已经成功阻挡了沙丘前移。这种生态修复技术,比单纯搞工程固沙效率高太多了。”
那位穿军装的王主任则把目光停留在智能装备板块,指着一款单兵战术终端:“这个集成了敌我识别、环境监测和战术通讯的系统,响应延迟只有0.3秒?比我们现在装备的快了近十倍。”他看向吴浩,“有没有考虑过和我们的数字化单兵系统做适配?”
会议室后排,几位年轻的工程师正对着屏幕上的技术参数拍照,其中一人低声惊叹:“光这一个基地就有23项技术突破了国际领先水平,平均每18天诞生一项核心专利,这创新效率太可怕了。”
张副总适时抬手示意安静,目光扫过全场:“今天听小吴介绍,最大的感触是‘融合’二字。技术与产业的融合,军用与民用的融合,数据与场景的融合。”他指了指窗外连绵的光伏阵列,“在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能长出这样一套完整的智能科研生态,不容易。我看下午的实弹演示,可以重点看看这些智能化系统的实战表现。”
周院士最后总结道:“科学研究的突破,往往始于工具的革新。从青铜兵器到火药枪炮,从机械测试到智能推演,每一次测试手段的升级,都带来武器装备的代际跨越。你们在靶场智能化上的探索,或许会成为下一次军事科技革命的起点。”
他看向吴浩,眼中带着期许:“年轻人,保持这份锐气。记住,好的工具不仅要精准,更要懂得服务于人——让科研人员从繁琐的流程中解放出来,才能把更多智慧用在真正的创新上。”
吴浩站起身,微微颔首致意,掌心在裤缝边轻轻蹭了蹭——方才讲解时渗出的细汗还没干透。阳光透过落地窗落在他肩头,把深灰色衬衫的纹路照得格外清晰。
“各位领导、专家的肯定,比盛夏的凉风还让人清醒。”他的声音比刚才介绍时沉了几分,带着真切的动容,“周院士说‘工具要服务于人’,这话我们记在心里了。其实刚建靶场时,团队里有过争论:是追求数据精度的极致,还是先解决科研人员‘跑断腿’的痛点?最后我们选了后者——毕竟再精密的设备,若让研究员花三天排队等测试,那就是摆设。”
他抬手指向屏幕上靶场的数字孪生模型,指尖在虚拟靶标上轻轻一点:“就像您刚才关注的AI方案生成系统,最初就是一位老工程师提的建议。他说‘我年轻时算弹道参数要翻三天手册,现在的年轻人该把时间花在琢磨新材料上’。所以这套系统的第一版,就是按他的经验数据训练的——技术迭代快,但老一辈科研人的‘务实’,是我们最该继承的。”
转向张副总时,他语气更显恳切:“您说的‘融合’,我们不敢当,但确实在往这个方向使劲。比如那套抗穿深的石墨烯装甲,最初是为无人机减重研发的,后来军工单位提了需求,我们才发现它在装甲上的潜力。军民技术就像两条河,在这片戈壁滩汇到了一起,反而比单流更有力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