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二百二十六章 专家座谈会
四千二百二十六章 专家座谈会 (第1/2页)齐广坤点头道:“这是我们的分布式感知节点,不光能调光,还能监测温湿度、风力,甚至能通过震动传感器判断是否有车辆闯入。以前得专门派人巡逻,现在系统自动预警,上周还帮边防连抓了个非法越界的。”他喝了口甜醅子,“这些节点用的都是工业级固态电池,充一次电能扛三个月,冬天也不用换电池。”
周院士放下碗,用餐巾擦了擦手:“我最感兴趣的是那个混合储能矩阵。超级电容和固态电池的匹配算法,你们是用的模糊控制还是PID?”他记得吴浩白天说过“短跑选手和马拉松运动员”的比喻,却没细说具体的调控逻辑。
“两者结合的自适应算法。”吴浩调出手机里的示意图,“放电前0.3秒用模糊控制,快速响应瞬时功率需求;之后切换到PID,稳定输出。就像开车,起步时猛踩油门,匀速时再微调方向盘。我们测过,这种切换方式比单一算法减少12%的能量损耗。”
窗外的天色彻底暗了下来,光伏路灯次第亮起,暖黄色的光线透过玻璃窗,给木桌镀上一层柔光。张副总看了眼时间:“六点四十了,吃得差不多,去会议室吧。”他起身时忽然笑了,“没想到在戈壁滩上还能吃到这么舒服的饭,比五星级酒店的宴席实在。”
办公楼三层的会议室里,投影仪已经打开,屏幕上循环播放着白天参观的重点设备三维图。长条会议桌旁摆好了矿泉水和笔记本,墙角的加湿器正轻轻吐着白雾——戈壁的夜晚太干燥,吴浩特意让人提前半小时打开的。
七点半整,考察团成员准时走进会议室,吴浩团队的核心成员也已在座:除了他自己,还有负责军工的张小蕾、西北基地负责人齐广坤、生物实验室的赵博士,以及青年创新工作室的林溪。吴浩特意让林溪参加,年轻人的想法有时能给老专家带来新启发。
“按老规矩,谁提问谁先说,我们这边相关负责人回应,最后我来补充。”吴浩推了推话筒,目光扫过众人,“白天大家看得匆忙,有任何疑问,不管是技术细节还是应用场景,都可以敞开说。”
周院士率先开口,指尖在笔记本上点了点:“我先抛个砖。钙钛矿光伏板的稳定性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实验室数据和实际寿命往往差很远,尤其西北风沙大,紫外线强。”他知道这类材料的理论效率高,但长期使用容易衰减,这是行业公认的难题。
齐广坤翻开带来的测试报告:“我们做了三层防护:表层是纳米级二氧化硅涂层,防沙耐磨;中间加了有机-无机杂化层,抵抗紫外线老化;底层用了弹性基底,能缓冲温度变化导致的形变。在加速老化实验里,模拟戈壁环境暴晒5000小时,效率衰减不到8%,比行业标准高15个百分点。”他调出一组对比照片,左边是普通钙钛矿板,5000小时后表面出现裂纹,右边的样品却依然平整。
张副总紧接着问道:“电磁炮的脉冲储能系统,充电10分钟能完成一次发射,这个周期能不能再缩短?实战中每一秒都可能决定胜负。”他记得张小蕾提到过0.1秒的精度提升,却更关心连续作战能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