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二百三十一章 看似“笨功夫”,其实最聪明
四千二百三十一章 看似“笨功夫”,其实最聪明 (第1/2页)汪良工合上笔记本,封面上“自主可控”四个字被他用红笔圈了又圈:“回去后,我们会把你们的经验整理一下,在全国的军民融合示范区推广。国防建设不是一家的事,需要更多像你们这样的‘实干家’。”
众人陆续走出会议室,走廊里的灯光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吴浩站在门口,望着考察团成员的背影消失在楼梯拐角,忽然觉得肩上的担子更沉了,但心里的方向也更明了。
齐广坤递过来一杯热茶:“吴总,今天收获不小啊。”
吴浩接过茶杯,温热的触感顺着指尖蔓延到心底:“不是收获,是责任。你看,”他指向窗外的光伏阵列,“这些光伏板白天吸收阳光,晚上虽然不发电,但板下的沙打旺还在悄悄生长。搞科研、强国防,就像这戈壁上的植物,既要向阳而生,也要扎根土壤——阳光是创新的梦想,土壤是国家的需求。”
夜色更深了,光伏板上凝结的露珠在月光下闪烁,像无数双注视着未来的眼睛。智能能源中心的指示灯依然在规律地跳动,记录着这座戈壁基地的每一次呼吸,也见证着一群人用科技为国防铸盾的决心。明天,当第一缕阳光洒向这片土地,新的研发又将开始,就像那些在极端环境中顽强生长的微生物,在别人看不见的角落,积蓄着改变世界的力量。
夜色像一块浸了墨的绒布,缓缓覆盖住戈壁滩。考察团的摆渡车驶离办公楼,车轮碾过鹅卵石小径,发出轻微的沙沙声。车内只开了顶灯,暖黄的光线漫过每个人疲惫却兴奋的脸庞,将周院士鬓角的白发染成蜜色,也给张副总军装领口的徽章镀上一层柔光。
“刚才小吴最后那句话说得好啊,”张副总率先打破沉默,他靠在椅背上,指节无意识地摩挲着膝盖上的军裤褶皱,“‘阳光是创新的梦想,土壤是国家的需求’,这小子不光懂技术,还懂世道。”车窗外,光伏阵列在夜色中泛出幽幽的蓝光,像一片沉在水底的星海,张副总望着那片光,忽然笑了,“上午看电磁炮试验数据时,我还在想,这功率密度要是能再提三成,就能上舰了。结果下午座谈会,他就拿出了超导储能的方案——年轻人的脑子,转得比导弹还快。”
周院士摘下眼镜,用指尖揉了揉眉心,镜片后的眼睛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清亮。“快是一方面,难得的是‘实’。”他从公文包里翻出上午记下的笔记,纸页边缘已经被翻得起了毛边,“你注意到没,他们说钙钛矿光伏板,不光说转换效率23.5%,还特意提了5000小时老化实验衰减8%——这数据敢说出来,就是有底气。不像有些地方,报喜不报忧,实验室数据吹得天花乱坠,真要量产就掉链子。”
他顿了顿,指尖在“混合储能矩阵”几个字上重重一点:“最厉害的是这个。超级电容和固态电池的匹配算法,他们用了模糊控制加PID,还加了自适应学习——这不是简单攒个系统,是从底层逻辑就吃透了。我们科学院的团队也做过类似方案,卡在动态响应速度上,他们居然能做到0.3秒切换,这里面的算法优化,没有三五年死磕拿不下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