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六百五十章 拨开云雾的李儒
第二千六百五十章 拨开云雾的李儒 (第1/2页)虽然公孙家族因公孙瓒的平步青云走出了幽州,但幽州仍是他们的根基所在,只是发展中心转移了而已。
如今林牧和蔡邕在幽州大力整顿官场,推行改造计划,这意味着幽州权力结构的重新洗牌和利益的重新分配。
这可是一块大蛋糕,极为诱人。
外人不能从中获取利益,可公孙家的功臣、征南将军公孙瓒与卫将军林牧交好,乃是至交,难道不可以从中谋取利益?!怎么也得给点面子嘛……
就这样,公孙家族的几个家族杰出子弟在利益与权力的诱惑下,又在某些人的怂恿下就返回幽州,想登上幽州大舞台。
第一个,公孙度,表字升济,少随父迁居玄菟郡,初为玄菟小吏,继升尚书郎、冀州刺史,后被免官。
能当上冀州刺史,可见其能力了。
他回来幽州,不是为别的,而是辽东太守之职。
就在三天前,经同乡徐荣推荐,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
第二个,公孙越,表字仲起,为公孙瓒之弟,少有勇名,本从军于征南将军麾下,屡立战功,深得公孙瓒器重。
公孙瓒不重用赵云,其实也是有道理的,他麾下有不少同宗亲族兄弟,他们不是太草包,能打仗,也算骁勇,能满足当前需求,那不重用他们怎会反而去重用赵云呢……后期的战役太恐怖,他们层次达不到,就衰落了,后劲不足。这也是公孙瓒前期猛后期菜的原因。
公孙越准备借幽州政局变动之际,欲谋辽东郡太守之位,以掌兵权政务。
辽东郡毕竟是公孙瓒的老家,必须要经营好,就借此次东风谋画一二。
公孙越其人虽年轻,然野心不小,意图借家族之势扎根地方,扩张自己的势力。
跳出来的氏族还有,豪族张氏。
张氏一直以来在幽州经营着自己的产业,有不少土地和商业渠道。幽州大商人张世平就是张氏家族的子弟。
还有之前叛乱的张举张纯,也是张氏族人。
更早的,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也是张氏族人……
在大汉皇朝,张氏虽然不如袁氏陈氏荀氏杨氏那般出名,但也是树大根深错综复杂、分支极多的大家族。这个家族的子弟也弄出了不少动静,可惜时运不济,德不配位,导致最后都是悲剧加身。
董卓这家伙,直接加封张氏的几个子弟当幽州的官员,而张氏欣然答应了……
刚开始张氏是很激动的,愿意听从龙廷指挥,可幽州大商人张世平直接出面镇住了蠢蠢欲动的张氏族人。他早就跟了林牧,又怎会去听从董卓呢……
一番摊牌后,幽州张氏暗中就基本上投靠了林牧。
表面上他们是董卓之人,准备搞风搞雨。
还有比较突出的氏族就是鲜于家族。
董卓直接加封鲜于银、鲜于辅为辽西太守和都尉,掌控辽西郡。
鲜于银、鲜于辅,都是刘虞的手下官员。他们在涿县战役中,也被林牧俘虏过。
后面林牧放了他们,几天后就被董卓加封……可见里面的道道多搞笑了。
明人都能看出来,董卓不想林牧彻底掌控幽州。
除此外,还有其他本土豪族搞事。
幽州和其他州郡一样,大部分肥沃土地都掌控在豪族手中。蔡邕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这使得很多原本依附于本土豪族的庄园雇农有了新的选择,不再完全依赖本土豪族。这就触及到了他们的利益底线了,能没有意见?!
而且兴馆开学培养的人才,也可能会冲击本土豪族在当地的影响力。
最重要是官场军队整顿,这直接是打到了他们的七寸上。
很多本土豪族士子都在州郡县中任职,虽然不是大官,也不出名,但各方积累扶持下,也算有不小的影响力。现在的整顿,直接断了他们的后路与影响力,能不暴躁?!
他们不愿意看到自己的优势地位被逐渐取代,所以也对幽州的改造计划充满了抵触情绪。
以前林牧进入幽州,并没有大刀阔斧改革幽州体制,所有他们都潜伏着……现在不同了。
不服的本土豪族开始私下串联,密谋着如何阻碍幽州改造计划的实施。他们一方面利用自己在当地的影响力,煽动一些不明真相的百姓闹事,给蔡邕的工作制造麻烦。另一方面,他们还派人去和周边一些势力勾结,试图引入外部力量来制衡林牧和蔡邕。
这是内忧,外患就是外部力量,比如董卓的动作。
蔡邕当然察觉到了这些豪族的小动作。他深知不能对这些豪族采取过于强硬的手段,否则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动荡。
至于公孙家族,与林牧交好,是政治人脉,也不可随便交恶。
就在蔡邕准备以怀柔手段去处理这些事情时,林牧直接强硬表态:
1、让公孙家族给我滚!
2、董卓控制的朝廷所擢升的官职,幽州牧府不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