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七章 女主人
第九百七十七章 女主人 (第2/2页)数人一齐拱手道:“臣等谢陛下赏赐。”
果然庞黑拿着陶瓷碗进来了,羊徽瑜亲手为秦亮等人盛汤。汤碗放在大臣们面前之时,他们都是姿态恭敬,双手扶了一下碗壁。
“趁热喝,凉了不好喝。”秦亮随口道。
虽然很多文武都是士族出身,但封侯的这批人还是有所不同,更得秦亮信任一些。
封侯食邑者,实际上已是合法的食税阶层,跟普通士族有了很大区别。
汉魏两朝的封侯自然全都不算,现在食邑的人,都是大晋开国重新封赏,可谓与国同休。除了开国拥立的那批大臣,以后只有本族军功贵族可以封侯。
秦亮没有明令,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规则应该能逐渐制度化。
他相信只有德行,就是能服人的那种德,才能保障整体的生存和利益。
至于时间长了可能会产生副作用,那秦亮管不了那么远!毕竟无论怎么挖空心思折腾,大一统的王朝才两百多年寿命,汉朝认同度那么高,四百年也分了前后两汉。
以有限的宿命,去追逐千秋万代的无限,那不是自我欺骗吗?
羊祜等人觐见,应该不是为了说西北的事,毕竟并不紧迫。不过羊祜一面喝汤,一面还是注意到了几案上的地图。
“河西、陇右是朝廷最重要的养马地,焉支山附近几处马场,乃太仆直管之中,最大最优良的马场。”羊祜不动声色地说。
一旁做着琐事的羊徽瑜,也微微侧目,似乎好奇君臣想做什么。
秦亮放下空碗,立刻在地图上找到了焉支山。
位置就在武威和张掖之间,名气在此时就很大。就是匈奴人说“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的那座焉支山。
张掖也是汉军取得焉支山等地之后,以张汉朝之掖的壮言。闻其名便能感受到当初的人,那种雄心勃勃的气势。当然那时的方法还有点经验不足,否则汉武帝不会下罪己诏了。
秦亮没有急着言语,但确实被羊祜的话,吸引了注意力。
在这个时代,马匹是最为重要的战略物资。河套等地的边疆部族,以少得多的人口,还能长期与中原王朝角逐,正是因为有马。
大家都懂这个道理,但似乎没有人专门拿出来,去单独关注。
后来的关陇集团能翻盘,应该就是掌握了关垄地区战马的缘故。后期的集大成者确实眼光独到,总结教训,已不再让汉人染指管理战马的權力。
而此时的辽东全是沼泽地,不太适合大量养马。包括幽州在内的平原农耕地区,随着人口增长,肯定要用来耕种。
这么一番盘算下来,秦亮发现,能大规模培育战马的地方,好像真的只有河西、陇右最适合!
陇右河西的问题,不如并州胡人那么直接,但重要性完全不亚于并州。
“这条线有路吗,还能走过去?”秦亮用手指在图纸上画了一条线。
大概从银川平原边缘的中卫、直接西去武威。
正常的道路去河西走廊,此时一般走南路,便是从金城(兰州)出发。
羊祜的声音道:“回陛下,汉长城早已荒废,不过臣问过一些人,这条路沿途,依旧能找到水源,人马可以行走。”
秦亮点了点头,不置可否。
起初他在并州的时候,就觉得贺兰山那边的银川平原(曾为北地郡,不在魏晋版图内)很特殊。今日再次确定了自己的直觉。
他又问:“陇右、以及北地郡这边,现在有哪些胡人部族?”
钟会见羊祜没有马上回答,遂开口道:“陛下,陇右胡人主要是氐、羌、杂胡。”
“连关中平原的北侧,也还有胡人,其中称北地胡者,实为匈奴。”
“原北地郡地区,以羌胡为主,一些河西鲜卑也逐渐迁徙到了域内。”
秦亮仿佛忽然抓住了关键词,“秃发鲜卑的部落?首领何人?”
钟会道:“正是,秃发鲜卑与拓跋鲜卑同出一源,目前在北地郡地区的首领,名曰秃发寿阗。”
秦亮听到钟会对答如流,心道钟会确实是有才能之人。虽然不让他掌兵了,但做九卿依旧很合格。
这时秦亮又指着地图,位置在关中平原西端到北地郡之间,大概在高平(固原市),那里标注了一条河谷地。
“此地是什么部族占据?”
钟会想了一下:“主要是羌胡。”
秦亮点点头,基本已了解清楚,河西鲜卑近些年一直在南迁,但还没有内附,依旧在河套、北地郡活动。
邓艾曾在雍凉都督诸军事,但未来得及迁徙河西鲜卑。
以秦亮对邓艾的了解,他其实比较心黑手辣,想迁徙胡人内附、多半是为了方便盘剝对方的人力畜力。
(邓艾估计也没想到,后来的人十余年就玩崩了。河西陇右是养马地,秦凉之变丢失了近九年,难怪司马家会手忙脚乱,惊恐到尖叫如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