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7倭国变局前夕
1507倭国变局前夕 (第1/2页)“思云,派去倭国的密探,能不能接触到倭国地方上的大名?”
魏广德忽然问道。
“阁老的意思是”
刘守有没有完全理解魏广德这么做目的,急忙问道。
“打探那些倭国地方诸侯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魏广德直接说道。
之前他以为倭国人会很团结,可是现在织田信长破坏了倭国交战的规矩,对武田氏斩尽杀绝,想来就算是已经归附织田家族的大名也会心怀忐忑。
必须搞清楚这点,或许就是大明可以利用的点,攻破倭国这个堡垒。
一些人,会在内战的时候是一个态度,可一旦有外敌入侵,就会摒弃前嫌又精诚团结起来共赴国难。
魏广德必须搞清楚倭国大明是不是这样的人,若是,那这条情报对大明来说毫无价值。
可若不是,那大明就有了可以利用的条件,拉拢倭国不甘心坐以待毙的大名,联合反抗织田氏。
最后,挟此功劳要求分疆裂土,如同吕宋一样,逐步蚕食倭国。
用这样的办法,可以让大明以最小的代价在倭国站住脚跟,进而找机会完成对倭国的完全控制。
如果一开始,大明就以外敌入侵的方式闯入倭国,难保不引发上千万倭国百姓拼死抵抗。
耗费巨大代价,绝对不是大明需要的。
最小的成本,获得需要的矿场,才是魏广德的目标。
至于后世国人最想做的,魏广德表示他不会这么干。
上千万免费劳动力,继续让他发光发热不香吗?
“魏阁老,你的意思是,希望他们能够对织田信长不满,以此让他们继续内战,削弱倭国的实力?”
刘守有只理解到魏广德部份意思,所有不敢确定自己的判断,于是开口询问道。
“让他们内斗,怕是也会和武田家一样,一个个被织田信长剿灭。
我要的是平衡,织田信长灭不了其他大名,他们联合起来对抗他。
但是也不能灭掉织田信长,双方实力对比最好是织田信长略强,压着反抗的大名打,我们才好从中渔利。
包括我们和他们结盟的方式,介入倭国内战,帮他们干掉织田信长。
而他们要付出的代价就是,承认左渡金山和石见银山急附近土地划归我大明。
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至少满足我们的基本要求。”
魏广德只能详细解释道。
具体做到哪一步,现在无法确定,只能一步步来。
现在都不知道倭国大名在面对明军时会如何选择,所谓拉拢大名共抗织田信长不过是一厢情愿。
“让你的手下,尽可能接近那些大名,还有他们手下的重臣,了解他们的思想,这才是最重要的情报。”
魏广德说道。
“卑职明白了,马上向倭国传话,让他们尽可能刺探这些人的真实意愿。
那,魏阁老,倭国国王那里,是否也要有所动作?”
刘守有又说道。
在大明,肯定是不会承认所谓那什么天皇称呼的,所以官方只会称其为国王。
只不过或许大明官员习惯了中国传统,总以为周边都和大明一样,权利最大的就是国王。
所以,在和倭国接触时,经常把倭国的将军,或者幕府误认为是其国王。
当然,现在的大明不会犯这样低级错误。
刘守有已经把倭国情况查探明白,知道倭国国王更像是失势的周王,在势力强大的诸侯面前什么都不是,王命根本出不了王都。
不过,无论如何国王也始终是国王,需不需要争取他的支持,在刘守有看来,似乎就很具有意义。
大义啊。
之前刘守有没想到织田信长屠杀武田家族可能会动摇他在倭国大名心中的地位,但现在不同。
只要在倭国传播织田信长嗜杀的谣言,上到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怕是都会怕他,进而因为恐惧而想反对他,杀死他,避免自己被他杀死才对。
那么,倭国国王会不会也担心?
虽然之前织田信长对倭国国王很是恭敬,但人都是会变得,特别是王图霸业即将完成的时候。
就算织田信长没有对倭国国王这个位置取而代之的心思,也可以让大家相信他就是有这个心思。
制造谣言,传播谣言,他们锦衣卫在行。
他有没有不要紧,只要大家相信他有,他就是有百张千张嘴也说不清楚。
倭国国王虽然失势,但是在倭国民间还是很有威望的。
传说中神之子,连姓氏都没有。
如果倭国国王也担心织田信长,能够求救大明,那大明出兵倭国是不是更具备道义和法理上的理由?
刘守有这么想,魏广德这会儿脑袋里也因为刘守有的话想到了倭国国王。
不过不是很确定,所以魏广德开口问道:“你的意思是”
“传播织田信长要取而代之的谣言,让倭国国王担心其篡位,拾掇他向我大明求援。”
刘守有马上说道。
“我记得之前的情报说,织田信长一直都是支持倭国国王的,虽然他才是掌握权力的人,有点狭天子以令诸侯的意思.”
魏广德缓慢开口道,同时脑海里也在飞速思考推演倭国之后的局势。
“可曹丞相的后人,终究还是反了。”
刘守有却马上说了句,随即又补充道:“《三国演义》已经流传到了倭国,据说很多大名都有看过。
我这边想办法查查,倭国国王是否也看,若是看了最好,若是没看过,我就弄一本过去。”
“呵呵呵”
魏广德听完,当即发出一声爽朗的笑声,点点头,说道:“不错,你的这个想法很有意思。
去做吧,如果能弄到倭国国王的求援书信,我大明出兵倭国就再无半点阻碍。”
中国的名著,其实随着中国商人四处贸易,早就流传开来。
毕竟在船上动辄数月的生活,没有书看日子就更难打发了。
《三国演义》、《西游记》这类书籍,早早的就随着商人出现在藩国权贵的案头。
据记载,倭国最早提及《三国演义》的记载,出现在江户时代初期,也就是1604年的日本儒学学者林罗山在《罗山先生诗集》中。
而林罗山看书的时间,必然早于这个时间,也就是万历三十二年以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