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决断河内
第516章 决断河内 (第2/2页)唯有河阳,单纯就是军事价值极高,在经济和工业上远不能和温县、朝歌相比,就连怀县也大为不如。
眼下朝歌因为靠近邺城,而为袁绍所占领,怀县又是张杨的老巢,唯有河阳和温县可选。
刘封故意沉吟了下后,询问道:“那依伯言之见,是河阳好,还是温县佳?”
陆逊稍作沉吟,答复道:“微臣以为,可俱收之。”
不等刘封追问,陆逊便补充道:“河阳、温县不过相距四十里地,距离轵县更是只有二十里,中间还有支城湛城为继,若是能够将河阳、温县、轵县悉数拿下,三县之地,背靠王屋山,依托黄河,彼此之间遥相呼应。只需万余人马,便可扼守。”
刘封听着陆逊的意见,心里忍耐不住推演了起来。
若是只有一万多人的话,后勤补给可就没有什么压力了,而且河内本地也能提供部分粮食补充,温县更是有着冶铁之利,铁官营还能自产军械。
这不由得刘封不动心,不但让陈登等人的眼睛都亮了起来,就连诸葛亮都忍不住在心中推演了起来。
“若要分驻三城……加上湛城,最少也得一万余人。”
刘封心中微动,忍不住站起身在堂上缓缓走动。
片刻之后,他的目光忍不住来到了诸葛亮的身上。
似乎对方同一时间也感受到了刘封的视线,当即抬头,正巧对上了刘封的眼睛。
太险。
刘封很清楚的看懂了诸葛亮想要表达的意思。
又沉吟了大约半炷香的时间,刘封终于做出了决断。
“太险,不可为也。”
在众人或是期待,或是忧心,或是忐忑的目光中,刘封还是拒绝了陆逊的建议。
陈登、太史慈、张辽等人的眼中闪过失望和遗憾,而诸葛亮、赵云、徐晃却像是松了口气一般。
唯有陆逊,让刘封很是意外,他居然神情自若,无悲无喜,仿佛刚才提出建议的人根本不是他似的。
刘封暂时顾不上反应奇怪的陆逊,继续补充道:“前者大将军遣使求援,吾已应之。然援兵多寡,驻扎何地,却是连日踌躇未决。今幸得诸君良策,如拨云雾而见青天!“遂拍案定计:“着朱治为先锋将,精选部曲四千精锐,即日兵发河内,暂屯河阳县城。”
众人这才恍然,原来刘封还是属意河阳。若只是四千精锐的规模,的确进退上可方便许多,更不会有伤筋动骨之虞。
不过刘封继续补充道:“若日后有天赐良机,再做增兵,为时不迟。”
太史慈当即提议道:“主公英明,只是如此安排的话,是否可增厚朱治所部器械?”
“老师所言甚是。”
被太史慈这么一提醒,刘封醒觉了过来:“届时当取府库精甲三百领、强弩千张以助军威,厚其军械。”
太史慈当即满意而退。
随后,陆逊也开口道:“主公,河阳濒临黄河,县外有港,可否增调部分水军于朱公所部?”
“善。”
陆逊的建言也十分合理,刘封略一沉吟就答应了下来,只是稍稍改变了些许:“朱公所部本就是江东子弟,擅长操舟,人员就不必调拨了,给朱公他们增添部分艨艟,早舸即可。”
如此一来,必要时刻朱治所部可以自行撤退,只要曹操不跳反,就不必担心会被包围在河内了。
**
商议完河内诸事之后,没有等待赶来寿春的朱治,刘封就已经再度启程,离开寿春,沿着淮水水系一路北上,于十一月下旬时,带着各种礼物、珍宝、财帛抵达了徐州东海郯城。
得知好大儿的到来,刘备本打算出城十里,亲自前往码头迎接。所幸被荀攸、郭嘉等人劝住,总算是没有做出亲父迎子的戏码。
不过即便如此,刘备也早早的等在了郯城西门外,静候刘封抵达。
隔了老远,开路先驱就传回了消息,言说刘备已经等在城门外。
一听这话,刘封哪里还敢端着,赶忙带着许褚、周峻,周邵、周承、孙翊、孙皎等亲随们打马出阵,扔下车队,径自朝着城门疾驰而去。
抵达城门,隔了老远看见刘备后,刘封当即滚鞍落马(东汉有马鞍,只是没有高桥马鞍,真正的马匹三宝里的马鞍指的就是高桥马鞍),冲着刘备就跑了过去。
刘备一看好大儿朝着自己跑来,也忍不住心中的激动,快步迎了上去。
一时之间,两队人马跟着自家主公蜂拥而上,宛如两条巨龙汇聚在了道路中央。
“孩儿不孝,累得父亲远迎。”
刘封和刘备碰头的刹那,毫不犹豫的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冲着刘备叩首拜曰:“孩儿惭愧。”
刘备虎目含泪,心疼的将刘封赶忙拉了起来。
算算日子,都快一年多没见过自家好大儿了,对方不但巩固了扬州,居然还趁着荆州内讧出兵干涉,竟一口气拿下了荆州六郡。要不是曹孟德那家伙趁火打劫,南阳郡也不过是熟透了的果子,唾手可得而已。
刘备拉着刘封的手,上下打量了好一会,这才挤出来一句:“我儿长高了。”
比起上次离别,刘封的确又长高了许多,如今已经妥妥的成年人体态了,而且因为常年主事,久居上位,脸上的青涩也快要褪光了。
要不是脸上还有些许少年绒毛,谁敢相信这就是年方十五的孩童?
更无法相信这个孩童小小年纪,却已经名扬天下,做成了许多成年人都做不到的伟业,成为了一个攻城略地,坐断东南,几乎全据长江天险的一方诸侯。
“父亲却是风采依旧。”
刘封也含泪回应道:“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孩儿忠于王事,不能在父亲身边承欢尽孝,还望父亲善加保重,多多加餐。”
东汉以忠孝治国,孝道比天大。
刘封对刘备的孝心众人有目共睹,不但平时常常使人探问刘备,吴氏、田氏,年节时令都有礼物奉上,从来没有疏漏。
如今父子重聚,更是真情流露,在场众人自然是不吝夸奖,赞不绝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