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2章 最后的体面
第 102章 最后的体面 (第1/2页)新的一天是在尉迟敬德的破口大骂声中开始的。
采天地第一缕阳气炼丹是尉迟敬德多年以来的习惯。
虽然炼的丹狗都不吃。
吃了还成片的掉毛。
但并不妨碍尉迟敬德对丹道的追求。
他觉得他一定会炼制出一款延年益寿的好丹药。
为了这个目标,这些年里,尉迟府是消耗人参的大户。
不光买,他还专门开出一块地来栽种。
可今日一大早,就因为起来的晚了点,炉子毁了。
他没有想到颜白会来。
更没想到颜白这小子拿着丹炉撒气,把七个炉子全毁了!
七个铜炉,每个上面都有一个洞。
全都是被马槊捅的。
被马槊捅穿的炉子也不用补了,直接废了。
颜白临走时还写了一首词:
“你炼丹药他发财,你再炼丹我还来,大窟窿,小窟窿,争取捅一百个窟窿!”
尉迟恭在院子里大骂。
一口一个臭小子,一口一个喊着这是在要他的命。
脏字是一个不出,文雅的要命。
颜师古还活着,一个字骂错了,颜师古说不定就上门讲经了!
在长安,来自仙游的府兵已经站好了队列待命。
队阵前来的臣子很多。
跟在李厥后面跟颜白说着好话。
王家人哭声震天,都希望这是一场误会。
不要骨肉相残。
望着哭声不断的臣子,颜白觉得自己还是不适合当官。
这些人明明都恨不得剐了李象。
但却哭的跟死了亲娘那般凄惨。
比白事里那些假哭的演员还要厉害。
在祭拜了上天之后颜白就带着人出发了,
因为事情比较紧,这一次随行的两千人全都骑着战马。
这些战马都是书院的马。
楼观学马场里面没有马,学子们开心的大吼大叫。
没有马,也就意味着马术课,骑射课可以不用上了。
可欢呼声还没落下,第二先生就寒着脸走了出来。
他告诉所有学子,今后空出来的两节课上《尚书》和《大学》。
欢呼声顿时变成了惨嚎声。
《尚书》是五经之一内容繁杂,包含了诸多的领域。
晦涩难懂不说,查阅才是最难的。
一行字的注释就得翻阅几十本书。
《大学》还好点。
因为孔颖达老夫子重新做了订正和修改。
理解起来不是那么的难。
唯一讨厌的就是需要背诵。
这么一来,众学子觉得还是上骑射课好些。
虽然热,但热完了就结束了,没有作业,也没有背诵。
书院学子就是这样。
用长安百姓的话来说,这都是一群生活在福窝窝的人。
不愁吃不愁穿,只需要把书读好就行。
(pS:《尚书》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可以理解为古人的历史课;《大学》,可以理解为古人的政治课。)
在众人的送行下,颜白出发了。
颜韵也跟着一起,搞到了一个行军书记的活。
跟着大军出行的还有二百楼观学学子。
国子学有三十七人。
这些人跟着颜白到了地方之后就会立刻上任。
他们是替换那些官员的。
在李承乾的认知里。
李象高举大旗的那一刻,你没去平叛。
那就是反贼。
这些学业有成的学子就是枷锁。
是要套在世家的脖子上的。
是俯首认输,还是跟着李象一条道走到黑……
总得选一个。
这一次跟着颜白的学子里学明算科的学子最多。
根据书院这些年对走出去当官的学子的详细统计。
明算科毕业的学子治理地方会更强一些。
但缺点就是明算科的学子做事会相对死板,有点御史的感觉。
他们每年送回长安的奏章里,多以对比数据来奏报。
横向对比,纵向对比。
把吏部负责考核的官吏看得欲仙欲死。
不是看不懂,而是看的头疼。
因为,他需要来计算这些表格里面的数字是不是正确的。
他若不算,就不能评分。
他一算,那就很头疼。
一个县,那么多人口,这么多数据,一个人怎么算.....
今年和去年比新生儿增加了多少。
新增民户多少。
开垦荒地开垦了多少。
这一年用了多少钱,还剩多少钱……
就连治下新增了几头牛都写的清清楚楚。
更有甚者把接下来三年的各项工作的走势图都搞了出来。
这样超前的眼光是不符合如今官场的规矩。
因为不够谦虚。
在官场里这样的行为叫做好高骛远!
贞观十五年的时候这样的奏报吏部只有七十五人。
到了去年,一下子变成了七百多人。
吏部好些老人因为工作太累请辞了。
吏部尚书杨师道只能去书院找实习生来帮忙。
然后把表现好的留下,从基层的胥吏做起,专门干这活。
所以,在楼观学高年级里见到有人领俸禄千万不要惊讶。
这样的人天生就是强者。
官位就是为他准备的。
不可否认。
明算科虽然在科举考试中的含金量不如其他科。
但事实上却是明算科学子治理地方的能力比其他科毕业的学子要强。
而明经科明明在科举考试中含金量最高。
也是吏部最看重的一科。
但治理地方的能力呈现两极分化。
好的极好,差的也极差。
自从颜白要来山东道的消息传开。
原本还和李象眉来眼去的各家人开始找各种理由离开。
回到家以后立刻准备军粮,准备迎接王师的到来。
李象没有带兵打过仗,他不懂兵灾二字是何等的恐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