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没人敢出版《在人间》?
第418章 没人敢出版《在人间》? (第1/2页)“是阿廖沙自传体三部曲里的第二部《在人间》。”女秘书言简意赅道。
弗拉基米尔闻言瞬间坐直,立即冲门口招了招手:“快快快,快让伊戈尔教授进来!”
“好的,我马上去和警卫员说。”女秘书看出了弗拉基米尔对这部的钟爱,留了个心眼,准备之后好好调查一下阿廖沙自传体三部曲的情况,看看能不能把原作者请来和弗拉基米尔秘书长见个面。
而且弗拉基米尔秘书长既然对这本书那么上心,她自然也不会放过面对面和伊戈尔教授交谈的机会——
那种让秘书长厌烦的人,她才会全权委托人高马大的警卫员去应付,反正和那种人交好也没用。
而像伊戈尔教授这类能让秘书长开心的人,她会主动迎上去,看能不能在对方那儿刷一波存在感。
在门外焦急等候的伊戈尔终于等回了女秘书,他看向女秘书,担忧地问道:“弗拉基米尔秘书长怎么说?他愿意看一看这份翻译稿么?”
“秘书长很乐意看这部,您请跟我来。”女秘书笑着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伊戈尔感受到了女秘书的态度变化,悬着的心顿时放下大半。
最初他来找这位几近权倾沙俄政坛的秘书长时,这个女秘书一副肉眼可见的死妈脸,好像一句话都懒得和他多说。
可现在,女秘书比谁都热情,这显然不是伊戈尔自己的魅力。
至于他为什么突然找上了这位从特工转型成政客的弗拉基米尔秘书长,还得从《在人间》的手稿从日本国到他手里后开始说起。
有了《童年》的愉快合作后,北川秀直接和《新世界》编辑部打了招呼,希望系列作的后续两部也能继续由伊戈尔来翻译。
对伊戈尔而言,这既能先将一睹为快,又能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呢。
从阿列克谢那里拿到手稿后,伊戈尔马上请了个长假,专心致志地在家中开始了翻译工作。
他先是花了三天三夜的时间直接把总字数约32万的《在人间》给完完整整地看了一遍。
看完之后,伊戈尔整个人都是懵的,久久没能从《在人间》带给他的那种震撼里走出来。
好不容易花了一天的时间把状态给调整了回来,为了更好的翻译原著,伊戈尔忍不住又看了一遍《在人间》。
于是他又耽搁了两天时间,外加小半天的休整时间。
当阿列克谢找上门,得知过去一个礼拜了,伊戈尔竟然一个字都还没写,他便忍不住询问起了原因。
由于没有翻译作,伊戈尔只能简单口述《在人间》的剧情,绞尽脑汁描绘着它的伟大。
“如果只是一本《童年》,我认为北川老师还不足以和那些历史上顶级的文学家媲美,但要是再加上《在人间》的话.”
伊戈尔是这么对阿列克谢说的。
阿列克谢当场就傻眼了。
“你的意思是,他真能比肩那些‘传奇’?”阿列克谢觉得那些名字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托尔斯泰、莎士比亚、歌德.”
“这就不是我能评价的事情了,只能说在我个人心目中,看完《在人间》后,北川老师够资格和他们并驾齐驱,站在同一高度俯瞰当下的整个世界文坛。”
伊戈尔不是一个会随便说这种话的人,他给了《在人间》如此高的评价,说明这部在《童年》的基础上又更进了一步,无愧于“当代沙俄文坛第一”的称号。
意识到这点后,阿列克谢立即表示他会马上和出版社高层联络,看能不能把《在人间》的宣发资源等级提到最高。
当初《童年》见刊,《新世界》虽说诚意十足,但也没有把它列为最高级别的来对待,只是提高了北川秀的分成收益比例和版权买断价格。
如果提到最高级别,相当于《新世界》默认这部就是当下沙俄文学的最高杰作!
这倒也没什么,伊戈尔觉得《在人间》配得上这份荣誉,整个沙俄文坛也确实找不出比它更优质的纯文学作品。
但他还是拦住了火急火燎的阿列克谢。
伊戈尔认为《新世界》是否能让《在人间》见刊都是个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办公室里的弗拉基米尔听完伊戈尔的叙述后,忍不住低声问道。
他原本想先一睹为快《在人间》,没想到赶来的伊戈尔是故意用《在人间》的翻译稿来“诱骗”他见面,实际上稿子还是日文原版。
见到弗拉基米尔后,伊戈尔就把前因后果一古脑儿倒了出来。
说到他认为《新世界》不一定能让《在人间》见刊时,弗兰基米尔终于又来了兴致。
“《在人间》的剧情主要讲述的是阿廖沙1871年到1884年的青少年时期生活。
这段时期他为了生活,只能一边与外祖母卖野果糊口,一边当绘图师的学徒、洗碗工、圣像作坊的工人等。
应该是详细查阅过资料,外加采风时做过这些工作,北川老师笔下的那个时代惟妙惟肖,风俗人情和典型特征都非常动人”
谈论起《在人间》,伊戈尔就有些止不住话匣子,赞美的话语一句接着一句,宛如滔滔洪水般连绵不绝。
“那不是好事么?这种严谨而认真的创作行为更值得表彰和提倡啊,让我们的文学家们向他学习难道不好吗?”
弗拉基米尔越听越迷糊。
既然这那么好,为什么还可能没法在《新世界》上见刊?
“问题是,里有非常多的剧情聚焦在当时底层人民生活的严峻和黑暗上。
第一部《童年》,故事主要发生在外祖父的小作坊和家中,是以小见大的群像式写法,虽然有意无意书写着农奴制度改革时期底层民众的生活艰苦,但至少没有多少正面描写。
第二部《在人间》完全不同。
北川老师把故事的舞台设置在人来人往的下诺夫哥罗德,阿廖沙在这个‘人间’里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也看到了许许多多的‘不平事’。
我能感受到,北川老师字里行间都在批判沙皇专制制度”
沙皇专制制度,是指莫斯科公国一种形式的独裁,在这个政治体系下,所有的权力和财富分布被沙皇一个人所控制,类似隔壁的封建制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