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章 极尽污蔑之能事
第545章 极尽污蔑之能事 (第2/2页)至于您送来的那两顶“反人道主义”“反现代化”的帽子?还是留给您自己戴吧,和您的气质很相配。
您这种“报喜不报忧”的现代化叙事,在我看来完全是封建时代掩耳盗铃的太监!
“.”
鲁迅先生有句话说得好“不管你后台如何硬,都必须和我好好说话,我一般不惹事,一旦惹了,那都不叫事儿,叫新闻。”
作家一向是比较有个性的群体,看不惯这样那样的评论,发表文章,与之对线,这在文学界从来常见,在当今文学界也仍旧盛行,别说当今了,就是以后韩寒也没少对线过这样那样的评论。
而江弦毕竟文学大家,骂架这就不能太粗鄙了,必须要骂的用词考究,鲁迅先生那几句“贱胎们一定有贱脾气,不打是不满足的。”“近几时来我想看看古书,再来做点什么书,把那些坏种的祖坟刨一下。”这已经很过线了。
他就客观且冷静,直接用“二极管”这词给刘聃做总结。
虽然最后也不冷静了那么一句,飞出来一个“封建时代掩耳盗铃的太监”.
歘歘歘。
刘聃看完文章以后,气的直接将报纸撕个粉碎,然而报纸虽然碎了,上面“太监”“拉大旗作虎皮”的字样却依旧清晰。
他纵横评论界,靠的就是一手碰瓷儿和蹭热度,厮混评论界这么多年,深谙唱反调的重要性,发表一些异于主流舆论的观点,常常被人夸奖这叫高屋建瓴。
另外,刘聃特别喜欢对那些已成名作家的文学作品指点江山、挥毫泼墨,这些作家往往会顾忌自身身份,保持大家气度,不然就会被说成目空一切、恃才傲物。
刘聃靠着这一点,在文坛一连发表几篇“重磅”,文学地位水涨船高,还从未有过败绩。
谁能想的到,这回给江弦写了一篇反倒被啄了眼,没想到江弦这个作家这么不好惹,被他在文章里这么指名道姓的骂成了孙子。
“反击!我要反击!”
刘聃火冒三丈,深知自己如果不对此回应,今后也甭在文学这个圈子再混了,走到哪儿都会被当做小丑,贻笑大方。
老同志往下降降血压,让自己冷静下来,搜肠刮肚又很快整出一篇檄文,准备再与江弦掀起骂战。
只是骂架也得实力相当才能叫作骂架。
人家把你骂的狗血淋头,你骂人家半天如隔靴挠痒一般,完全不痛不痒,毫无战斗能力。
这架哪能骂的起来?
而江弦也不止是针对刘聃一人,他一寻思,万一今后再上高位,身份限制开口也不能那么自由了。
干脆趁着现在,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一篇篇小作文陆续发表,面对文学界这些倚老卖老的老骨头,江弦也是丝毫不顾着尊老爱幼,不给他们倚老卖老的资格:
“表面看是文学观念的差异,实则暴露了当代文学批评界一种令人忧虑的倾向——我称之为‘太监化’批评。”
“您批评《顽主》缺乏理想主义,但您可知道,中那些看似玩世不恭的青年,恰恰是最不愿意说谎的人?”
“文学史告诉我们,所有试图给文学制定清规戒律的努力最终都失败了。南朝钟嵘的《诗品》把诗人分为三六九等,今天谁还记得那些‘上品’诗人?倒是被列为‘中品’的陶渊明流芳千古。金圣叹腰斩《水浒》,自以为捍卫了道德纯洁,结果反而暴露了批评的狭隘.”
“刘聃同志最近很忙,忙着撕报纸,忙着写檄文,忙着给年轻作家扣帽子。可惜,他唯独不忙一件事——写。
一个从未创作过一部的人,却挥舞着‘文学批评’的大棒,对别人的作品指手画脚,这让我想起一个笑话:太监教人如何生孩子.”
一篇篇文章,杀得一众老一辈评论家火冒三丈,一个个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吹胡子瞪眼,年纪又大了,不知道得减寿多少年。
而江弦舌战群儒,杀得毫无敌手,骂的不亦乐乎,又找回几分当年在网络冲浪对线的快感。
而在他的带领下,年轻评论家们也吹响反攻号角,很快涌现出大量对《顽主》正面评价的。
和负面评论相比,这些正面评价也有着相同程度的猛烈。
作家白烨发表文章《顽主的意义》,认为《顽主》中的于观、马青、杨重这些人物准确地说是“浪子”,而在这些“浪子”身上,江弦“把他自己对于复杂社会现实的认识与感受挥洒得淋漓尽致,使作品颇具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之妙韵,很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与共识,使人们由轻松的观赏进入深沉的思索,从而由熟悉而又陌生的‘浪子’的情绪、际遇与命运思考社会生活变动中的诸种问题。”
“江弦的《顽主》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风格,这种文学风格已经对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必将为今后的作家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和方向,这正是思想解放的一部分,反对《顽主》才是反对现代化。”
北大的中文系教授陈晓明则将《顽主》的意义定义为“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冲击,发表了一篇《亚文化:顽主的生命冲力》
“他们是都市中不安分的魂灵,是我们时代生活的反抗者和挑战者,他们携带着商品社会的狂想和生命冲力在生活的原野上狂奔乱舞,这是我们时代的景观,它并不壮丽,但是它充满生命的原始张力。”
当然了,也有站出来帮江弦指责刘聃的,一位名为左舒拉的记者发问,说:“刘聃一方面基本否认《顽主》对现实的批判价值、有意无意地尽量压低的认识价值;另一方面用心良苦地将的创作意图进行曲解,极尽污蔑之能事,这种批评,不是文学批评,而是文学碰瓷,是精神阳痿者的无能狂怒!”
随着《顽主》几经争议,热度被推至风口浪尖,一个不速之客也找到了江弦的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