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洗牌(3)
第九十四章 洗牌(3) (第2/2页)只是出于一些因素的影响,不能对外朝有太多的牵扯。
大虞那段特殊的时期早就过了,现在早已恢复到正轨上了,一切就要按着正轨的来办,而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这在政坛上是最不该有的。
“相国大人。”
在王睿复杂注视下,柳过缓缓起身,在对王睿说了句,随即抬手朝天一礼,神情正色道:“娘娘说了,在大虞的天下,即便是身份尊崇的龙子龙孙,也不能既要又要!!”
“这点,睿王殿下就做的很好,睿王是天子养在身边的,是陛下颁旨敕封的亲王爵,很多都超出了礼仪宗规,但天子给予的,那是天子给予的,作为人臣,该守的规矩,还是要守的。”
“天子赐予睿王殿下的,您细细想想,睿王殿下用过多少?摆过多少?特别是在天子大婚后,睿王殿下进宫住过多少次?”
“相国大人,娘娘要讲的话,咱家都带到了,若没有其他事,那咱家就先告退了。”言罢,也不管王睿表情有多复杂,柳过对王睿一礼,便转身朝堂外走去。
看着柳过离去的背影,王睿的内心深处生出复杂思绪。
他明白,王琇的话不仅仅是警告,更是一种立场的表明。
这其中份量有多重,王睿是心知肚明的。
也是这样,也打破了王睿最后一丝侥幸。
在王睿的内心深处,还是渴望能成为左相国的,毕竟他也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也是想名留青史的。
只是这一切,都需要机会,而他,也在等这个机会。
徐黜的死,叫王睿看到了机会。
至于身陷宣宗纯皇帝驾崩一事,王睿虽知此事牵连甚广,但他并没有过这类想法,更别提做什么了,王睿相信,有自家女儿在宫,还有面圣对天子讲的话,天子定然会还他们一个公平的。
可他却忽略了一点,凭什么?!
是。
在天子初掌权时,他是有所表示,向天子表明了态度,但那是主动的吗?不还是基于当时形势的变幻吗?
如果没有这些变幻,他会做这些事吗?
答案是肯定的。
不会!!
这人啊,终是要为自己的选择及行为负责的。
正如庄肃皇后讲的那样。
不能既要又要!!
如果在一开始,就坚定不移的站在天子这边,而不是在局势变化后才做出选择,那么今日的局面或许会有很大不同。
可惜,世上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和代价。
王睿自是清楚这点的。
也曾在心中,无数次为自己辩解过,可辩解再多,也无法改变已然铸成的事实。
自己当初的动摇与投机,这就是事实。
王睿低下头,眸中闪过一丝自嘲,他终究不是那般纯粹的人,如今也只是在泥潭中挣扎罢了。
他缓缓闭上眼,心头涌上一股难以言喻的疲惫。
此刻的王睿心乱如麻,剪不断理还乱。
屋内的气氛愈发凝重。
不知过了多久,王睿缓缓睁开眼眸,目光渐渐清明,他深吸一口气,似是要将胸中所有的郁结与悔恨一并压下。
他必须要认清楚现实,不能再抱有任何幻想了。
否则连最后的退路都将失去。
他知道,朝堂之上群臣各怀心思,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他必须在这场棋局中,走出最关键的一步。
今日的朝堂,与往日截然不同。
他的定位怎样,不重要。
重要的,是天子想叫他怎样做。
这才是关键。
……
“还真是够讽刺的。”
大兴殿。
楚凌似笑非笑,御览着所持急递,“这世道下,真是什么事都会发生,在大虞会发生的,在别处也会发生,只是早晚罢了。”
“去,召孙河来见朕。”
“奴婢遵旨!”
在旁服侍的李忠,立时作揖拜道。
虽不知,天子为何召孙河,但李忠却猜到这份急递上的内容。
多半是跟南诏有关。
这段时日大虞中枢、虞都、京畿是不断有事发生,与之相对的,在大虞之外同样是有不少事发生的。
不可能说,大虞有变化,别的地方就风平浪静了。
南诏太子的死,已在南诏引起极大震荡,这在看不到的地方,因权力之争而起纷争与冲突正不断发酵。
南诏各方势力蠢蠢欲动,表面上的平静早已被暗流撕得粉碎。
‘还不是时候啊。’
在李忠离开后,楚凌放下急递,眉头微蹙的思量着,‘大虞国内的新旧更迭,没有数载是极难见到成效的,参与治理的官员队伍,吏员群体,不完成一次从中枢到地方的更迭,即便是再好的制度,再利国利民,终究是无根浮萍,稍稍有风吹草动,就……’
想着,想着,楚凌轻叹一声。
他的心中,有太多的事想要做成。
可理想与现实,差别还是太大了。
作为大虞天子,他必须审视大虞实际国情,基于现实出发,再与之对应的做出对应决策。
在他的一念间,是会影响到很多人命运的。
这段时期下出现的事,闹出的风波,不过是楚凌的一次洗牌罢了,今后,还会有多次洗牌的。
权力的更迭,是需要洗牌来促成的。
旧的人不下去,新的人如何上来。
‘这个梁牧,不错。’
想着,楚凌的思绪,再度回到南疆,
趁着南诏生乱下,将龙虎关拿下,即便短期内不能对南诏展开攻势,但在地域博弈下,大虞是占据优势的,这对后续争斗是有利的,这样的话,适当增加些地域摩擦,甚至是小范围冲突,还是可行的。
只要能掌控好度,不过分激化矛盾,就可将南诏局势的变化,转化为大虞对外的战略优势。
这种局面下,南诏内部越是混乱,对大虞就越是有利。
楚凌权衡再三,此刻最要紧的,不是一战一役的得失,而是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中,稳住大虞的步调,把握住变革的节奏。
唯有内修政事、外察敌情,双线并进,才能在棋局走到终章时,占据上风。
楚凌的每一步谋划,皆为这场长局埋下伏笔,纵使风雨欲来,亦不动如山。
除了上述种种考虑外,适当增加些地域摩擦,甚至是小范围冲突,楚凌是有别的考虑的,即叫在南疆戍边的将士,特别是将领,真切感受到他凭功授赏的态度,让那些有能力、有胆识之人看到前路与希望,继而激发他们的战意与忠诚。
军队的掌控与改变,是离不开实实在在的奖励的。
没有这些,只一味地去要求,这难保其中不滋生怨念或别的,这就对楚凌坚持的军改,会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楚凌深知,想真正树立军中威信,不能仅靠制度上的调整,还需通过实际战功和赏罚分明,来赢得将士们的敬重与拥戴。而南疆的局势,正好成为了他布局中不可或缺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