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时情轮转
第49章 时情轮转 (第1/2页)春种夏长,秋收冬藏。
随着时间的渐渐推移,大魏朝中内外的事情都在按部就班的进行着。
但自然规律总是难以避免的。
太和十年冬十一月,冀州刺史徐宣在任上于冀州邺城病逝。
太和十一年春二月,司徒陈群于洛阳去世。
太和十一年秋七月,御史中丞陈矫于洛阳病逝。
世间的规律就是这样,任凭再大的官职、再显赫的爵位,总难逃过时间的流逝。
旧人已逝,新人当起。
陈群的儿子、襄阳太守陈泰继承了其父颍阴侯的爵位,从襄阳太守的任上转为营州刺史,在四旬的年纪成为了一员封疆大吏,算是继承了其父的政治遗产,当然,与其父四十岁的重用程度并不能比,也算是稍微滑落了一些阶级。原营州刺史刘靖略微擢升,调任冀州刺史,执掌河北腹心之地。
陈矫故去之后,其封邑也按照遗愿拆分给了两个儿子。伐吴战后陈矫封邑也有增加,故而长子陈本封乡侯、封邑九百户,次子陈骞封亭侯,封邑六百户。
陈骞几年来一直在枢密院为任,而后转为枢密院关西房的枢密郎。与之相比,其兄陈本的仕途就显然好上许多。
陈本在太和十年下半年再度率领海船队出海,不过他原定的向倭国迁徙民众的任务因大魏内部广泛的官员调整被暂停。陈本此次航行期间按照大魏舆图的形制测绘了从青州到百济、再到倭国东南部的全部海图。
陈本于太和十年底借道青州、兖州返回洛阳,向曹睿进献此番航行所得的全部海图,并且力荐朝廷首先在州胡岛迁移民众,而非直接迁徙到倭国之地。
根据陈本的说法,州胡岛位于三韩之中马韩之地的南方海中,地域广阔,有山岳之险、也可耕种及牧作。而且本地百姓约有近万,身形短小,惯养猪、牛,常常乘船与三韩往来,大魏可以占据此处作为前往日本的港口及中转站,以方便跨海运输。
曹睿原本还不知这个州胡岛究竟有何益处能让陈本力荐。待看到陈本进献的海图之时,曹睿即刻就知道了此为何地。
不就是济州岛么!
此地作为青州到倭国航线的中转站,可以大大提高航运效率,便于转运货物与资财,可以将单次的航路缩短将近四成。
更短的航线意味着更安全的航行,频率更高的船次以及更加便捷的交通。
故而曹睿同意了陈本迁民州胡岛而非倭国的请求。
尚书台奏议从冀州迁五千户、从兖州迁两千户、豫州迁两千户、青州迁一千户,共计一万户百姓前往州胡岛移居,共约四万余人。
而朝廷对这一万户百姓每户赏赐一万钱,免租税十年,但徭役并未免除。在太和十年、十一年相交的这个时候,这等赏赐还是很具有吸引力的。这些百姓原有土地也由本地官府进行折算、平价购买而去,对百姓来说并不亏欠。
对于大魏朝廷来说,向州胡岛进行迁民的耗费也不过总计两、三亿钱,后续或许还需花费一、二亿钱购买粮食,但大抵也就是这样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