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时情轮转
第49章 时情轮转 (第2/2页)三、五亿钱,对大魏来说不过是几百万斤铜的价格,支付起来还是不成问题的,仅由丹阳郡一郡的铜料产出便可支持。
太和十一年三月、五月、七月、九月,一万户百姓的迁民分四次得以完成。对待大魏的迁民政策,州胡本地的百姓也难以提出什么反对的意见。这些百姓目前还是部落状态,没有文字,语言的丰富程度连三韩之地和倭国都比不上,自然也谈不上什么有组织的抵抗,陈本甚至认为以此地百姓的懦弱,大魏只要一百甲士就可以据有此岛。
而州胡本地的百姓也逐渐发现,大魏百姓的到来非但没有掠夺他们的资财,对肉食、鱼类、劳动力的大量需求还使他们渐渐富裕了起来。
这便是双赢的状态。
而陈本也在二十九岁的年纪成为了两千石的护州胡校尉,身上原本的巡海御史之职还兼任着,俨然成为了大魏继姜维、夏侯玄之后的一名政治新星,而且还肩负着向倭国继续迁民和维护海上航线的职责。
当然,正如许多中原士人和官员看不上江南和幽州、营州、秦州、凉州一般,陈本这个二千石的护州胡校尉在他们看来的确一般。不过,越离皇帝越近的官员们越知道皇帝对于开疆拓土的兴趣,对这等职务也自然不能小觑。
据皇帝说,倭国之地是有许多铜、银、金矿产出的。虽然不知道皇帝是从哪得到的这般消息,但也没有谁真去找皇帝求证消息的源头。
这两年间,大魏的局势整体安定,朔州建立时由于中军骑军坐镇、以及田豫的分配相对公允,故而也没惹出什么差错来,朔州也顺利建成,朔州刺史兼护乌桓将军田豫驻扎朔方城。
惟有南方的交州出现了些许动荡。在毌丘俭驻在番禺、也就是后世的广州之地后,由于交州之地实在偏远难治,故而也只撤换了最北和最东的苍梧、南海两郡的太守,以及在珠崖州新设了珠崖郡、由司马孚担任珠崖太守。
余下的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五郡依旧保留了原有的太守,并未改变。
江南各州的改制正在缓慢推行着,即使司马懿与江南行台和扬、江、湘、交数州的官员一体勉力推进此事,但在原有的三年期限内定是无法做完这么多改革,故而司马懿也应了洛阳征召,准备回到离开了五、六年之久的洛阳城,向皇帝当面汇报江南行台的政事进展。
除了司马懿外,同时来到洛阳的还有河间王曹真、在外就国的宗室诸王,以及陈仓王陆逊、新野王董胄、以及外任的扬州刺史平阿公蒋济。三王十公之内,也只有交州刺史、领军将军、闻喜公毌丘俭以其地过于遥远之故未被征召。
令这么多封爵之人回返洛阳之事也并非小事,乃是国丧。
太和十二年夏四月末,太后郭女王于洛阳北宫中病逝,时年五十六岁,谥号文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