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重返晋阳
第317章 重返晋阳 (第1/2页)晋阳城南,晋水桥。
一场新雪覆盖道路两侧,道路正中积雪已在清晨被打扫干净。
贾诩、徐晃、裴秀等人在桥南迎接,守着一台更宽大、壮丽的战车。
赵基驱马抵近,提前下马快步走向贾诩,赶紧伸手将要行礼的贾诩搀扶:“文和公切不可如此,若非公总理后方,我哪能扬名关东,为国除贼?”
贾诩笑呵呵享受这一刻的荣耀,询问:“关东英雄如何?”
“比之秦末、新莽之际,多有不如。”
赵基感慨说:“时无英雄,使我这样的竖子成名。不知是苍生的不幸,还是幸事。”
见赵基如此感慨,周围人更是哄笑。
与袁绍、曹操交手的最大好处就在这里,打碎了积压在众人心头的精神包袱,提升了整体士气下限与上限。
贾诩也是点头:“老夫也是如此看法,大司马还请登车。”
“不,今日文和先生乘车,我来驾车。”
赵基搀扶贾诩登车,对徐晃、裴秀说:“公明、七哥,你们牵马。”
徐晃、裴秀也是面绽笑容,高声应答:“喏!”
赵基也登车,站在御手位置,扭头环视,见多是故人,也是高声:“回家!”
韩述振臂高呼:“万岁!”
远近吏士见此立刻高呼:“万岁!”
众人齐呼三次,徐晃、裴秀牵着缰绳拉扯马匹向前,战车缓缓开动。
贾诩端坐不动,过木桥后,两侧是调来的千余虎步军,他们盛装持戟分作两排,戟刃斜举朝着对面,形成一道稀疏又漫长的戟门。
其他吏士簇拥着战车,向着晋阳新城缓缓开进。
新城按着赵基的规划,西起龙山脚下河渠,向东到汾水西岸两里处。
只是简单的土墙,东西宽近八里,高不过一丈六;墙后又有矮墙,方便守军站立。
这是很节省工时的一种应急办法,甚至还比不上一些精心构造的野战营垒。
但对赵基来说,已经足够了。
日常能防盗,战时能防骑兵,那就是好墙。
主要的工时、人力都用在城内街坊的建设。
沿途持戟虎步军士目送赵基通过后,也会转向跟在队伍身后。
到新城南门,门上没有题字,贾诩询问:“还请大司马为此门命名。”
“此门朝向晋水,以地名来定,就叫做临晋门。”
赵基不假思索,他可没兴趣弄个凯旋门。
汴水之战后,赵基的自我要求也高了起来,一战不歼灭对方十万人,怎么好意思用凯旋门、偃师门、鹰扬门?
进入临晋门,街道宽阔可以阅兵,约有五十步宽,以后这里就叫做临晋大街。
街道之上虎步军持戟站立,站位相对密集,留出一条十步宽的通道。
虎步军身后,是城中新旧遗民男女、吏士。
赵基爵位只是县侯,但晋阳是赵彦的封国,城中吏民纷纷跪拜。
徐晃、裴秀牵马而行,此刻也享受着这莫大荣耀。
贾诩神态安详,也在观察赵基,还以为赵基大喜之下会宣布什么免税、赐爵。
结果赵基情绪稳定,左右观察,遇到当值的虎贲还会与对方招手、点头。
新城西北角是晋阳旧城,因地势最高,改成了仓阁;因此新的郡守府修在晋阳城东北角。
显然郡守府的位置不适合赵基拿来改建大司马幕府,也不适合做晋阳侯府。
至于晋阳侯国的国府县衙,就在新城西门之北,正对着仓阁。
赵基观察远近,已经确定以临晋大街为新城中轴线,在这条中轴线上修建晋阳侯府、大司马幕府。
未来如果能更进一步,就合并两处府邸,升级为宫室。
出于防涝的考虑以及传统,城中军营在西南角;也就是说,临晋大街以东的东半城才是吏民生活区域。
修建一座城邑,不是盖了房子,扎好围墙就能成事的。
排水工程还要持续跟进,修建排水暗渠、引水明渠之余,还要规划行军密道。
各处街坊规划妥善后,未来还要持续增筑。
此外就要规划好产业、市场,晋阳城不仅仅是赵基执政的都城,还要成为诸胡部落互市的大都市,让这里取代邺城、蓟城,成为当之无愧的帝国北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