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各显其能
第321章 各显其能 (第1/2页)彭城北郊,孙策单骑乘马而行。
马匹踏雪而行,孙策驻马小山之上,环视周围几座刘氏王侯陵墓。
他的军队一步步瓦解、溃散,就连曹豹这里五千余丹阳兵也不告而别,返乡去投袁术了。
孙策已经开不出丹阳兵的军饷,军粮也很是窘迫。
离开下邳时虽然转运了很多粮食,终究有吃完的一天。
撑到现在,孙策本部就剩下一万八千余人,除了孙坚遗留的旧部外、淮泗兵、子弟兵外,孙策还扣了六千余企图哗变的士兵。
他有信心压制这部分士兵,以从叛之名,尽数贬为囚徒。
这些低成本的苦力,将成为开春春耕、军屯的主力。
他麾下的军队,只有少部分有抗寒意识和准备,入腊月之际,孙策军队因抗寒准备不足,正在付出代价。
若是在江东,纺织业还算正常,补充布帛很是方便。
而这里是徐州,现在想要补充抗寒物资,基本上不可能悄悄完成;若是弄的外人皆知,那么对方举兵攻过来,孙策就难办了。
更为难办的是,袁绍、曹操已经传话给他,要保他当青州刺史。
目前的青州刺史臧霸也只是攻略北海,严格来说就占据了半个北海,东莱、乐安、济南、平原等郡国依旧不服臧霸。
臧霸此前不过是陶谦引来并扶植的流民帅,本部不过三四千户,现在的臧霸不过是联合其他流民帅,综合实力肯定不如孙策。
放弃彭城,前往曹操控制的济水流域,然后顺济水而下攻入青州北海,这就是袁绍给他定下的行军路线。
青州刺史、齐国故地,都在吸引孙策。
虽说青州更北一些,冬季更寒冷;可如果军队行动起来,并准备放弃彭城的话,那抗寒衣物不足的问题……似乎也可以顺手解决。
失去根本后,孙策就没有战略定力可言。
如果抓住青州,倒是有机会重新成为争夺天下的棋手。
若是一直待在彭城,不说曹操、吕布,就连刘备、陈登也会想办法打掉他。
孙策单骑而行,思索间就见数十骑在山下搜索。
孙策也就下山,与程普等人汇合。
众人结伴回城,孙策召来太史慈、二张,与程普等人围在火塘处议论。
孙策出示袁绍的手书:“今右将军与前将军相持于信都,右将军顾虑臧霸袭扰平原。欲举我为青州刺史,诸位如何看?”
程普回头与韩当互看一眼,两个人都是幽州籍贯。
两人又去看青州东莱人太史慈,太史慈沉眉不语。
他的地位很尴尬,是刘繇的乡党,没想到刘繇还能死灰复燃,重新割据江东,并与孙策留守势力合流。
而现在若是按着袁绍的分配,去抢青州,那么就能反向控制刘繇的宗族。进而与刘繇达成某种奇怪的战略同盟,双方都抓着对方软肋。
程普拱手:“敢问将军,右将军是指示我军驱逐臧霸?还是北上后,渡河与前将军交战?”
其他人也都眼巴巴看着孙策,这个问题很关键。
当年孙坚就是被袁术表奏的一个豫州刺史哄得团团转,最后还是派去打刘表,意外战死。
如果是这样名义上的刺史,不要也罢。
“是命我驱逐臧霸,慑服青州列郡宗贼、海贼、以及盗贼。”
孙策将手书递给程普,程普起身伸出双手接住,仔细阅读,缓缓点头:“右将军若是如此,可见诚意十足。仆就顾虑曹操反复,乘我军开拔时袭击。”
作为名义上的友军,曹操会不会乘机动手?
泰山王匡虽然不是曹操杀的,却是曹操暗示胡毋班家族复仇杀死王匡。
汉末泰山三个领袖,鲍信战死,胡毋班代表朝廷劝王匡罢兵,妹夫王匡奉袁绍之命无奈杀死胡毋班。
另一个领袖就是河内郡守王匡,与袁绍联军在河内,窥伺雒都;被董卓声东击西渡河后一战歼灭王匡主力。
王匡回乡募兵时,被胡毋班家族复仇杀死。
随后泰山没有豪桀人物,被袁绍、曹操轻易控制。
而且讨董联军内部相互袭击、兼并的例子太多了,程普的担忧很有道理。
孙策去看二张,见张昭神情忧虑,就略过张昭去看张纮:“子纲先生如何看?”
“今右将军强盛,曹建德依附右将军才得以立足兖州东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