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广神三征高句丽
第195章 广神三征高句丽 (第1/2页)李念道:“杨广不仅好享乐,更好大喜功,当时有一国名‘高句丽’,此国位于隋之东北,即现今箕子朝鲜所在!”
“高句丽在汉时便已存在,与华夏多有交集,然此国狼子野心,畏威而不怀德,中原王朝强盛时,其等便乖顺如犬,摇尾臣服,等到中原王朝衰落时,又趁火打劫。”
“在汉时,曾一度侵寇辽东、乐浪、玄菟等郡,将我华夏之土占为己有。”
“隋朝建立之后,其等也与隋结下恩怨:开皇十七年,高句丽平阳王联合靺鞨攻辽西军事驻地,被大隋营州总管韦冲击退。”
“杨坚得知后大怒,于开皇十八年,令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率水陆大军计三十万人讨伐高句丽。然而这一战因天气、粮草、瘟疫等故并未成功,隋军死者十之八九,只得撤退。”
“这场失利也为杨广三征高句丽埋下伏笔!”
始皇等人自然注意到了李念话中“三”这个数。
杨广讨伐高句丽在道理上没多大问题:
从国家的角度,高句丽为边疆大患,对大隋口不服也心不服,常年侵寇边境,理当收拾一顿,使之不敢再犯;
从杨广个人角度,这不仅是为其父杨坚洗刷耻辱,如果他能讨伐成功,也是在彰显他个人武功:看,先皇没做到的事,但朕做到了,朕比先皇强!
可问题出在这个“三”上!
有第三次讨伐高句丽,证明前两次肯定打得不怎么样,八成是和杨坚一样栽了跟头,不然前两次都成功了,何来第三次?
而这种数十万大军的征国之战,物资消耗以海量计,发动一次便能让一个国家国力大损,杨广还发动了三次……
他该不会是连续发动的吧?
在发动一次失败后,没让国家进行充足的修生养息,就很快又发动了第二次、第三次?
所以,这第三次也不一定打赢了,很可能也打输了?
光是生起这猜测,都让始皇帝等人觉得这杨广是真疯,即便是大秦,也没这么干过。
大秦灭六国是分了阶段的,耗费十年功成,且大秦历代先王都在积攒家底,终于在始皇这一代攒够了统一天下的家底。
可这杨广竟连续发动了三次这种征国之战!
那隋的国力会被杨广消耗到何等程度,在这种情况下,隋的百姓又会过着何等的日子?
恐怕不会太好,而百姓没了活路,也会起来让使他们活不下去的人也活不下去!
与三次国战相比,修那东都洛阳、建宫院龙舟、修大运河,可能都算不得什么。
难怪即使在杨坚治下,隋达到了盛世,还是能被杨广给整得二世而亡。
王贲问道:“杨广三次讨伐高句丽都未能成?其在一次失败后,很快又发动了下一次讨伐?”
李念点头道:“正是!大业七年,以高句丽王不遵籓礼为由,杨广决定征讨高句丽,其下诏总征天下之兵,无问远近,俱会于涿。”
“光是征发的民夫便有不知多少,史载‘舳舻相次千馀里,载兵甲及攻取之具,往还在道常数十万人,填咽于道,昼夜不绝,死者相枕,臭秽盈路,天下骚动。’”
“为了征讨高句丽,杨广令人制造大量战船,但工期又紧迫,为了能顺利完工,造船的民夫不分日夜在水中工作,死者甚众,由于长时间泡在水里,有人的身体甚至腐烂生蛆。”
这就是“罪在当代,功在千秋”、“英明伟大,只是由于世家门阀拖后腿才大业未成,扼腕叹息”的广神!
“大业八年,隋军集中完毕,据说光是军士便有一百来万,而为隋军运输物资的民夫两倍于此数。”
照这么算下来,杨广征发了三百多万人去打一场国战?
始皇帝等人也感到心惊,这杨广绝对是个疯子!
三百多万人,且都是青壮,是隋的主要劳动人口,全被杨广征发去讨伐高句丽,不管是输是赢,都会对隋造成极严重的影响。
赢了还好点,可如果输了,后果难以想象……
而这第一次讨伐明显失败了!
“大业八年三月底,隋军抵达辽河,但问题百出,像隋军要过河造桥,可造的桥却离岸边还差一段距离。”
这隋军真是一支正儿八经的王朝大军?
居然会出现这等离谱之事,事先没测绘好距离,造桥造得不够长。
在李念讲杨坚派兵讨伐高句丽时,王贲就想吐槽了,瘟疫就不说了,可隋军失败的原因居然还有天气和粮草。
战前准备是怎么做的?
难道没有在战前去收集高句丽的气候地理情报,没对大军的粮草进行规划?
率领隋军的将领要是在他手下,他一定得砍了这些人的头!
现在这杨广率军过来,还是一样的离谱,造行军过河的桥,竟然长度不够。
真是一群草台班子!
“因桥长不够,过河时,隋军只能赴水与高句丽军交战,死者甚众,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虎贲郎将钱士雄、孟叉等隋将战死。”
因为这种离谱的原因战死,这些隋将也是死的……不冤,谁让这帮人自己都没注意。
“第一次讨伐高句丽失败,杨广难辞其咎,其亲自对隋军诸将言:‘今者吊民伐罪,非为功名。诸将或不识朕意,欲轻兵掩袭,孤军独斗,立一身之名以邀勋赏,非大军行法。公等进军,当分为三道,有所攻击,必三道相知,毋得轻军独进,以致失亡。又,凡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毋得专擅。’
王贲叹了口气,摇头道:“公子先前言这杨广还曾奉杨坚之命攻灭那南陈,以为是一知兵之人,未想却是一徒有虚名之辈。”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岂可如此儿戏?”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诸将当有临机决断之权,否则不仅战机稍纵即逝,更会被敌军抓住弱点。”
“此人却将诸将分为三道,让其等在战前要三道通传,还要奏闻于他,等他回复方可行军,便是有战机出现,定也会被贻误!”
身为武将,王贲、王翦、蒙恬、蒙毅对杨广的做法都极其不满,这杨广怕不是个外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