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大隋落幕,大唐将至!
第196章 大隋落幕,大唐将至! (第1/2页)高句丽已经成为杨广的心魔,若不能得征,浑身都痒痒。
也不知他哪来的自信,仿佛只要将高句丽打服,他所制造出的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
好像打服了高句丽,就能让大隋内部的各种问题消解,于一瞬间重返盛世,他也成为被所有人敬仰的千古一帝。
但这如何可能?
即使打赢了高句丽,大隋也早已千疮百孔,诸多的问题依旧会存在,不可能因为得胜便没了。
那些死去的人不会再活过来,那些损失掉的物资不会凭空刷新出来,沸腾的民怨不会平息!
杨广大概是以为只要赢了高句丽,这一切都可以挽回,可以再重新来过。
只能说杨广的思维与众不同。
“大业十年三月,杨广再次到达涿郡,可这一次,不仅是征发的民夫受不了,连隋军将士也受不了,史载‘士卒在道,亡者相继’。”
王贲分析道:“两次讨伐高句丽不成,隋军士气已极为低落,且两次征讨损耗颇多,隋之国力必不如从前,粮草、军饷、军械恐都出了问题。粮草短缺,军饷不足,军械不够,士卒如何肯再为杨广卖命?”
连续三年发动征国之战,物资损失是巨量的,而在这么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获得足够的补充,生产制造也需要时间。
那么,隋军的物资供应必然会出问题!
让士卒拿着生锈的兵器,饿着肚子,不领军饷去跟高句丽人拼杀,不逃才有鬼!
“杨广到临渝宫后祃祭黄帝,斩杀逃亡的士卒衅鼓,但仍无法阻止隋军士卒逃亡。”
“七月,杨广的车驾到达怀远镇,此时隋朝国内已大乱,各处起义不断,杨广所征之兵多数未能按期到达,但幸得高句丽因杨广连番折腾也陷入困弊。”
除非胜的一方能从败的一方吸血,否则这种国战是对两个国家的消耗,变成比拼谁的家底厚、谁的耐力强。
尽管杨广使劲在败家,但大隋的家底依旧比高句丽厚。
因此在这场拉锯消耗中,大隋过得不好,高句丽也一样被拉入了民生凋敝、国内困顿的状态,且小国一旦陷入困弊的情况,会比大国更难爬起来。
“虽大隋也困顿,然高句丽困弊更在大隋之上,隋军在这次征讨中占了上风!”
听到这话,始皇等人均感惊奇,这隋军居然也能占上风?
难不成不像他们想的那样,杨广这次讨伐高句丽成功了?
李念继续道:“隋将来护儿领军至毕奢城,与高句丽军交战,来护儿破之,想要趁机向高句丽都城平壤进军,高句丽王高元恐惧,遣使向杨广乞降,并将逃到高句丽的杨玄感党羽斛斯政送回。”
听到此处,始皇帝语气古怪道:“此乃高句丽人缓兵之计,妄图拖延隋军攻伐,既消耗隋军物资,又好趁机恢复己方元气,此计浅显,那杨广不会真信了高句丽人之言?”
这么粗浅的缓兵之计,但凡智力正常,稍微懂点兵法,都能看破,杨广应该不至于中招吧?
按常理讲,确实不该中招,但广神岂是一般人?
只听李念道:“杨广见高句丽王遣使乞降,大悦,遣使持节召来护儿还军。但来护儿觉得这是攻破高句丽的大好机会,不想奉诏,想继续向平壤进军,可其麾下众将都畏惧不奉诏会被杨广惩处,俱劝说来护儿,来护儿只得奉诏还军。”
听了这番话后,王翦等人纷纷摇头,为来护儿感到不平,但对杨广的作为却没多少惊讶:只觉得这才符合杨广!
不愧是杨广,果然不出意外地没出意外,操作还是这么“正常”发挥……
“这是杨广讨伐高句丽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可依旧被杨广破坏。”
“杨广认为高句丽王向其乞降,是真的被他打服了,将会永远忠诚臣服于他,因此在接受高句丽王乞降后,便志得意满地班师回朝。”
一直闭着眼睛,像在养神的王翦这时睁开眼睛,问道:“这杨广接受高句丽王投降,未对高句丽提出要求?赔款、割地、送质子皆未提及?”
什么要求都不向高句丽提,什么实质性的好处都不拿,那连续三次耗人耗物征讨高句丽做啥?
只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让对方说上一句“大哥厉害,小弟我服了”?
李念笑道:“倒也不是没提,等回到西京后,杨广想起来要对高句丽王提要求,他下诏征高句丽王入朝,但隋军已撤,高句丽王怎会再听杨广的话?直接不予理会。”
“于是,杨广下令将帅严装,准备再次征讨高句丽!”
杨广将军国大事当作儿戏,全凭个人好恶决定是否征讨一国,其想再次征讨高句丽,无非是觉得他遭到了高句丽王欺骗羞辱。
“但这次征讨未能成行,因为在杨广十年不懈地作为下,大隋已到了末路。”
问败坏一个大一统的盛世王朝,将之带入毁灭需要多少年?
杨广的回答是只需十年!
其实都不用十年,在大业九年时,大隋就已经死了,看起来剩下还有几年,但那不过是大隋的尸体在腐烂发臭。
“由于杨广十年间的各种作为,导致大隋遍地起义,大隋看似还在,实则身躯已被啃咬出一个又一个空洞,只是死而未倒,以华丽的衣着掩盖尸臭。”
“杨广不是一个傻子,他也看出隋已回天乏术。大业十一年,他再一次去了江都,越发荒淫昏乱,命人从民间挑选美女充实后宫,想在最后的时光里纵情享乐。”
“他倒是知道自己末路将近,曾引镜自照,对他的皇后与大臣说:‘好头颈,谁当斫之!’”
“大业十四年,宇文述之子宇文化及发动兵变,杨广被令狐行达缢弑,时年五十岁,其在位十四年,成功将大隋从盛世带入末路。”
对杨广之死,始皇帝等没一丝同情,这人就该早点死,那才是对天下对百姓有功。
“据史载,杨坚死时,隋有九百万户人,可等隋灭唐立,大唐武德年间时只有两百万户,杨广身为继杨坚后的大隋之君,当负主责!”
杨广是大隋的帝王,要不是他胡作非为,怎会让隋从盛世跌落到末世,让那么多人流离失所、丢掉性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