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秦、孔“友好”条约
第22章 秦、孔“友好”条约 (第2/2页)像这种投诚卖国,在事发前保密才更有效果,才能里外联合打孔雀国一个出其不意。
在始皇几人到偏殿查看扶苏和李念办事进度之时,毗贾奴几人跟着一名内侍走在章台宫外,毗贾奴走在前,其他几人在后,彼此未说话。
毗贾奴心中有些怒气,他本想拿到头一个向秦人投诚的成就,从而获得秦人的看重,毕竟第一个卖国给秦人,应当会有些优待。
没想到这几个家伙跑了过来,搅和了他的好事。
但他也知道这几人是害怕他和秦人先一步达成协议,不利于他们向秦人卖国:要是让你先卖成了,那我们后卖,岂不是得吃亏?
尽管心中愤怒,但木已成舟,怒也没用,何况他们还是一条船上的,回到孔雀国后还需要彼此相助。
走出一段距离,毗贾奴回头看向几人,道:“既然今天都来了,今后便一同行事,严禁有人私自行事,几位以为如何?”
见毗贾奴没训斥他们,几人心里松了口气,连忙点头,他们一起卖国,是一条船上的水鬼,当抱团一起行动。
与大秦定下基本的投诚卖国框架后,孔雀国使团众人能明显感觉到他们在大秦的待遇得到了提升。
秦人带他们观看了运动会、博览会,还介绍了其他国家的政要与他们相识,并让他们旁观了大秦与诸国的“合作”会议。
到这时,他们才知道自己和大秦的差距比他们原本想的还大,也越发觉得不可能跟大秦对抗,向大秦投诚才是正确的道路。
大秦竟然在西边建立了一个西域联盟,数十个西域国家加入其中,而这所谓的西域就在他们孔雀国北边,也即是大秦真有可能从西域攻打他们孔雀国。
如果他们事先毫不知情,被大秦领着一帮西域国家从北边杀来,会造成多严重的后果,几乎不用深想。
秦国本就已经很强,还带一群小弟,他们孔雀国基本不可能抵挡。
秦人在博览会上展览的东西也让他们震惊,秦人当真掌握了属于神灵才能掌握的雷电之力,不是在欺骗他们。
还有那神奇的纺织机,能自己跑动的蒸汽机车,无不表明秦人的技术远超过他们。
秦人还邀请他们观看了火炮演示,亲眼见到火炮的威力,孔雀国使团众人更是震惊。
摩叶上师等人没欺骗他们,秦人确实拥有恐怖的武器!
在这种武器下,他们孔雀国的象兵的确难以抵挡,光是火炮产生的声响就能将大象给惊到,而象兵都不能挡,其他军队则更难。
到时,训练有素的秦军将火炮拉上战场,他们除了凭借坚固的工事防守,根本不可能和秦人正面交战。
不仅有先进的技术,恐怖的武器,秦人本身也堪称可怕,那些秦军远比他们的军队训练有素。
即使不依仗火炮,依靠秦军本身的素质,他们也不可能胜过。
不愧是在数百年诸国争锋中最终得胜的国家,那位西方大帝没继续攻打到这里,是他的幸运,否则其一世英名十有八九会折在这。
面对这样的秦国,毗贾奴等人更坚定了投诚的想法,与秦人对抗没有前途,唯有向秦人投诚。
感受到秦国远胜于他们的强大,毗贾奴等人更积极与大秦沟通。
经过数日磋商,双方就诸多内容逐渐达成一致,商议出了一份双方都接受的条约。
这一日,章台宫偏殿,看着扶苏和毗贾奴在两份文件上按下指印,李念笑着宣布:“从今日起,《秦、孔友好条约》签立!”
听到李念的话,扶苏和毗贾奴脸上露出笑容,尤其毗贾奴,有种终于尘埃落定的感觉。
他此番出使秦国的最大任务终于达成,只要秦人遵守这份条约,即使未来孔雀国被秦人灭亡,他们也不会有损失,说不定还能借助秦人的力量获取超过以前的利益。
这份条约中,规定大秦日后攻伐孔雀国时,将保障毗贾奴等人的权益,但毗贾奴等人也必须为大秦攻伐孔雀国提供便利,包括但不限于为大秦提供孔雀国军队驻防图,为大秦军队提供向导、粮草等。
在大秦攻下孔雀国后,其等须承认大秦为宗主国,大秦对孔雀国拥有合法的统治权,但大秦也须任用其等帮助大秦治理孔雀国。
他们正是因害怕秦人攻打到孔雀国,让他们性命权势不保,才主动过来与秦人接触,如今条约已签立,毗贾奴等人想从大秦这里得到的安全感已经有了。
当然,还得看秦人愿不愿意遵守。
不过,毗贾奴个人认为秦人应当会遵守这份条约,除非秦人不想长久统治他们孔雀国,只想抢掠一番便走。
而以秦人的眼光谋略,不可能会选择这等短视的做法,必会向长远看,想长久统治他们孔雀国,只要秦人有长久的想法,那么便会遵守这份条约,用他们的力量。
没办法,秦人是很强,比他们强的多,但秦人目前没有力量同时治理两个大国,且秦国的目标也不只他们孔雀国。
西域联盟、匈奴国、百越国……都会牵扯秦人的精力。
在没法腾出更多力量的情况下,秦人选择与他们“合作共赢”是必然之事。
条约已经签立,那他们也到了归国之时,不知道国内那些在等待这份条约的人,看到条约后,会否满意?
不满意也没法,这已经是他们与秦人协商出的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
扶苏叮嘱毗贾奴道:“诸位务必注意保密,我大秦有言‘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条约若是泄露,会严重影响大秦与诸位今后的谋划。”
毗贾奴当即向扶苏保证:“殿下放心,我等必会保密,不使外人知晓!”
扶苏看了眼毗贾奴,怎么看怎么觉得不太靠谱,他这段时间可是从李念那听说了很多有关这个国家的后世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