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经济特区
第468章 经济特区 (第1/2页)刚刚踏上班加罗尔的土地,罗恩就感觉到这里的不同寻常。
机场是新建的,里面的地板和传送带发出耀眼的光芒,穿着统一的工作人员也非常友好、服务周到。
停在机场周围的蓝绿色出租车都安装了空调,非常舒适。
光着这一点,就比孟买那里做的还好。
当然这样的出租车价格也不便宜,大概是德里和加尔各答那些破旧出租车的6倍。
罗恩虽然不需要坐出租车,但从街头一景就可以看出这座城市的生机勃勃。
在去目的地的途中,他还顺道去了这座殖民城市的地标,本森镇。
那是大英为己方建造的营地,很多建筑还带有那时的风格。
没走多远就能看到清正寺,寺院在夜间散发出日色和金色的微光。
穿过寺庙,便是主教府酒店,灰色的石墙上爬满了翠绿的常青藤。
再往前走,就能看见杰亚马哈尔皇宫。这座宫殿是对英式宅邸的讽制,因为它的地基与建筑相比,简直大得不成比例。
现在,人们把这座遗留下来的宫殿当成酒店使用。
市区川流不息,穿过本森镇清净不少。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这座城市变得越来越拥挤了。
苏尔置业开发的经济特区位于贝尔蓝多湖附近,这里原本是渔民居住的地方。
四年前被罗恩拿下后,原住民就渐渐迁走,当时为了动员拆迁也是闹出了不少事情。
即使苏尔置业愿意给出补偿金,有些渔民也不愿意离开故土。他们只会打鱼,去了城镇反而不知道怎么生活。
后来在当地政府的协调下,事情才被渐渐压了下去。
这片区域的外围修了一条笔直的八车道马路直抵经济特区,沿途有很多装有空调设备的商业机构。
其中还夹杂着当地的小公司,比如芒格洛尔素食和非素食店、安得拉风味美食店,多是本地人做的生意。
这里看上去不是在建房子就是在拆房子,很难辨认到底是在建还是在拆。一堆石头和砖头刚刚被碾成碎块,另一堆又成了新建筑的建造原料。
湿地里的水反射着太阳光,那些深浅不一的蓝色玻璃和灰色玻璃也反射着太阳光。
玻璃被铝制网架连接在一起,镶嵌在混凝土和大理石中。
有的砖墙外还镶了一层铁支柱,这些砖墙将建好的华丽软件园包围起来。同时,也环绕着旷野和荒地。
对于建筑来说,土地是最基本的必需品,它未经修饰而且非常有限。
合理规划的办公园区必须要建在土地之上,同时这些办公园区的现代特征。
如高端的光纤电缆、24小时不间断的后备电源和高级安全保障措施,也必须在土地上得以体现。
经济特区之所以叫特区,就是因为它足够大,而且还有好政策。
印度政府批准的“苏尔经济特区”享有减税、免税的政策,且在基础设施的配套上也给了一定的扶持。
围绕经济特区的外环路上,各种现代化的元素随处可见。
技术园区整齐排列,卫星和网络让这儿的公司和西方办事处能够便捷沟通。
在某座完工的办公大厦的右边有一片地,这片地被护栏围住,也有保安看守,上面挂着一个牌子,写着:在建经济特区。
已经建设四年,经济特区却只投入使用了一部分,只因它太大。
越过这里便是贝尔蓝多湖的村庄了,在一条狭窄的巷子里,有很多歪歪扭扭的混凝土房,建筑工人都聚集在一个茶铺周围。
这个茶铺还卖一些基本生活用品,像电池、香烟等。这里的长凳都是由砖头砌成再搭上一个理木板,是印度再普通不过的场景。
有时候附近的上班族,如果来得早了,也会到这个茶铺坐坐,喝喝茶。
这里时常有劳动妇女们经过,她们虽然看上去有些疲惫,但仍然很美。
她们头上插着茉莉花,看起来就像古代人。还有一些类似打扮的小女孩,偶尔会出来讨钱,然后消失在村子的尽头。
另一边是绵延的围墙和隔离门包围了整片区域,那是印度斯坦航空公司,专门做军工设计。
战斗机、直升机和飞行器,或者与美国人、鱿鱼人以及斯拉夫人合作的项目,都在这里生产。
经济特区深处还有科技园区、软件园区、购物中心、酒店、现代写字楼、咖啡屋、书店.
你停下车子、来到路边,会发现人们站在中央自然保护区里,温和的清风抚弄着棕相树丛。
整齐的混凝土栅栏围绕着行人,将钢铁和玻璃筑成的大厦团团围住。
超过四千英亩,十七平方公里的经济特区。
大而辽阔,直击你的眼球。
“这里可以成为任何一个地方,”负责项目的查克说,“我们可以把这里建成亚利桑那,我曾去过那里,当地的景象跟这里非常相似。这就是我们带给印度的世界一流的建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