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8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8集 (第1/2页)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一页:
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
这一段,蕅益大师以「方便、了义、圆顿」这三种功德,来赞叹「持名」的殊胜。关于这一点,我们看「附表」第「三」,把它作一个补充说明。
附表三
「持名一法─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
关于这一点,我们总共分成三段,来解释这一个内涵:第一个,看善导大师的一个「问答释疑」,先看问:
问: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号?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当中,他自己设立了一个问答说:为什么「不令作观」?因为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当中,他强调的是「执持名号」,所以他自己就作了一个问答说:为什么在念佛当中,我们跟弥陀的感应道交有观想、观像、持名,为什么老人家不强调观想、观像,而是直「直遣专称名号」,要人家直接了当的「专称」,就是一心一意的称念弥陀的「名号」,这是什么道理呢?以下我们看大师的回答:
答曰:乃由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也。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
──善导大师──
善导大师他的回答,我们分成三段来解释,看第八页的脉络分析。第一段当中,他说「众生障重」,到了末法时代的众生,他的身心世界,烦恼障、业障、报障特别的粗重。在这种身心粗重的情况之下,「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在这种粗重的身心当中,你的所观境,观想、观像的所观境太过于微细、太过于复杂;那你能念的心,如此的粗重,所以你一观的时候,你的心就会飘动、不定,那修观就难以成就了。
「心粗」这句话,在唯识学倒是讲得很清楚。唯识学上说这个「心粗」,就是说这个心没有堪能性、没有堪能性。什么叫做「堪能性」呢?简单的说,就是这个内心当中的功能差了。比如说一只狗,它的堪能性比一只蚂蚁的堪能性强,狗的力量比蚂蚁大;一只牛的堪能性又超越了一只狗,因为牛能拉更重的东西。我们这一念心,亦复如是。有禅定的人这一念心,他这一念禅定的寂静心当中,他能够摄持无量无边的法门,他那个堪能性强;我们凡夫的心,堪能性弱,你要他想太多的时候,它就会躁动,因为你超过他的负荷。
比如说一个小孩子,他只能够拿十公斤的东西,你要他拿一百公斤,就超过了他的负荷。我们这一念心也是这样,我们内心当中的心啊,末法时代的心啊,躁动不安。躁动不安,你要他去观想这么微细复杂的境界,就超过了他的负荷。所以你一观这个境界的时候,一超过负荷以后,就失控了,「识扬神飞」,你心就开始飘动不安;所以说这个修「观」就很「难成就」,很难成就,很难成就三昧。这里是讲出这个问题。
那怎么办呢?「是以大圣悲悯,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大圣」佛陀的慈「悲」,他知道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有这个问题,这个烦恼障、业障、报障的干扰太厉害了,所以「直劝专称名字」,在本经当中,他直接的告诉我们:「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以这样的因缘,来招感临终的时候,「是人终时,心不颠倒」,「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然后往生净土。
这当中有两个主要理由,「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
第一个「称名易故」,就是说这个念佛法门,它容易达到专注,有这个专注力。这个专注力,基本上,我们在修行的时候,这一念心一个根本的方向,就是你要能够善取所缘境的相貌,你这一念心一定要取到所缘的相貌。比如说你修这个弥陀本尊相应,你一定要取到本尊的相状;或者取到他的名号;或者观想他的功德,取到他的功德,阿弥陀佛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总之,你这一念心要能够善取所缘境的相貌。
这当中,这个耳根是最方便了,用这个耳朵来听声音。印光大师说:「不但摄心,最能养神。」我们也可以试试看,比如说你在佛堂当中,你用眼睛去观像,眼睛打开去取这个佛像,把这个佛像取下来以后,眼睛闭起来,在心中把佛像表现出来。表现不出来,眼睛再打开。七开八开,你就会觉得眼睛很累、很耗神。我们这个眼根,眼根不是很好用,眼根你用了一两个小时,你眼睛就开始累了。眼睛一累,你不休息,它就会出状况,这个娑婆世界的果报体就是这样。
佛陀在《楞严经》当中,赞叹六根门头当中,虽然六根都能够回光反照、都能悟入法性,但是在娑婆世界的果报当中,耳根特别殊胜,它耐用、养神。你看蕅益大师的〈传记〉,蕅益大师二十五开悟,二十四岁出家。你看《灵峰宗论》的发愿文,他老人家修行不得了,他是拼了命干的。他念往生咒一天,月念几百万遍;大悲咒也是一样;拜佛也是一样。他开悟以后,那炽然的修行(到了中年三四十岁的时候),他刚开始出家的时候,他那个时候不念阿弥陀佛的:「旭出家时,宗乘自负,藐视教典。妄谓持名,曲为中下。」他认为说:我是一个禅宗开悟的人,我是修一佛乘的,怎么能够跟你阿公阿婆一样去念佛呢?
到了有那么一天,生了一场大病,病得非常厉害。看蕅益大师的〈传记〉说,那是个很特殊的病,它发动起来的时候,蕅益大师讲:「七日七夜不能坐、不能卧,但含泪念佛而已。」你看看是这种境界。这大修行人他三界的果报要结束,最后一生的时候,无量无边的最后要算总帐的时候,所有的罪障都现前。这个时候,「七天七夜不能坐、不能卧,但含泪念佛而已。」我看到这句话很感动,蕅益大师他修行的时候,那种刚骨啊,会把这个病折磨到让他含泪念佛,那这是非常严重了。
那一次以后,他就开始死心踏地,归依弥陀,万牛莫挽。后面讲到「跋」的地方,蕅益大师会讲了出来。所以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当你的身体健康、气血旺盛、心情愉快,也没有人触恼你,身心都是在最好的状态,你说你要观想、观像,也是可以。但是你要考虑一个问题,真正的关键是你的法宝,是不是临命终能够现前,这是个问题。在临命终的时候,那个诸根败坏的时候,你内心扰动不安的时候,你要把你的本尊、把你所观的佛像现出来,看有没有办法呢?这就是一个问题。
所以我们年轻人,小时候出家,也没什么罪障,身体也健康、气血也旺盛、烦恼也淡薄,你对「称名易故」,会没有什么感觉(呵──),没什么感觉。但是你要是生了一场大病以后,那个色身的折磨苦恼、头昏脑胀的时候,你会知道这个「称名易故」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啊。你这个时候能够找到一个归依处,你会觉得:唉呀!这个「至简易、至稳当」这件事情非常重要,实用。所以这个地方,佛陀慈悲知道我们临命终有这种问题,所以第一个「称名易故」。
第二个「相续即生」。称名易故当然容易专注、容易取得所缘境的相貌;但是临命终的时候,你还非得把所缘境保持一段时间,不是只是一剎那而已,相续力。这个善导大师讲出一个临终的标准说:什么叫做一心不乱?这两个条件:
第一个成就无间念,第二个无后念。
就是说你这个佛号现前的时候,念念都跟弥陀相应,这中间没有妄想插 进来,这叫做无间,无间念。第二个无后念,无后念就是说:你前一念在娑婆世界消失,下一剎那就在弥陀莲华化生。那你这一个念头消失以后,就再也不起三界的念头了,就是佛号以后呢,就是直接到往生了,无后念,后来没有起颠倒的念头。就是「成就无间念、无后念,谓之一心不乱」,善导大师是这个意思。
在这种情况之下,成就无间念、无后念,那个佛号最容易相续了。观想、观像,我们也可能会一时相应,但是这个佛像要在心中,能够每一剎那、每一剎那的在心中显现,这件事情就不容易了。但是佛号容易相续。所以这个地方也是一个重要的关键。
所以善导大师他提出两个主要理由,就是第一个「称名易故」,第二个「相续即生」。所以「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这个地方是关键,关键在这个地方。这个念佛法门「念念相续,毕命为期」。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念佛法门当然是有正行跟助行的差别,你一方面执持名号,你也可以兼修大悲咒、兼念观世音菩萨,都可以。但是,你一定要有一个正、助的分别。你不能说:我这个心中有无量无边的法宝,现出来的时候,每一个法宝都是同等地位,那你这种情况就是杂修了。就像蕅益大师说:「今日张三﹐明日李四。」今天念佛号念了几天,没什么感应,就换大悲咒;大悲咒没什么感应,就念地藏王菩萨。三心二意,一事无成。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你念阿弥陀佛,也可能你念得不多,这个还不是重点;但是这个佛号在心中现前的时候,你内心的感觉是一心归命,通身靠倒,就是「这个是我真正归依的本尊」,你内心当中有这样的心情。当然我们也不妨修修护法,本尊、上师、护法。我们可以持大悲咒来破障,兼念观世音菩萨来灭罪,都可以;但是你内心当中对佛号,那是不能改题目,不能换来换去的。你念阿弥陀佛,念一念没有感应,诶,我换换观世音菩萨!你内心当中飘来飘去,那这个不能构成往生的。
我前段时间读台中莲社的《念佛感应见闻录》,它里面讲到一件事说:台中有一个居士叫李清源(木子李,清净的清,根源的源),刚开始他是不学佛的,他同修经常参加念佛共修,他同修是很精进的,回来后经常劝他说:你要多念阿弥陀佛,这消灾、灭罪,临终往生净土。这个李居士刚开始不当一回事,不把佛号当一回事。
有这么一天,这个李居士他开夜车,他是台汽客运的司机,开在台中县的一个山区,到了一个山区拐弯的地方,那个经常出车祸的地方,诶,突然间熄火了。熄火了,怎么弄就是没有办法启动起来。没办法,这些乘客都离开了,这个车长也下去了,去安排下一次的班次。那他就一个人在那个地方照顾车子。
照顾车子的时候,过了没多久吹来了一阵冷风,他整个人感到一股寒气,他就开始恐怖。这一个人恐怖的时候,就要找一个归依处,这时候就想到同修告诉他念阿弥陀佛,这时候赶快摄心念阿弥陀佛。诶,念一段时间以后,这个恐惧的感觉就消失掉了。他这个时候他就试试这个车子,诶,一启动就启动起来,这有感应了啊。启动起来以后就开回去了。
好,所以说我们很多事情,你有这么一次宗教感应以后,那就有信心了。他从此以后就「终日走街坊,心中念佛忙。」心中有一个法宝,那个感觉就不一样了。不像一般人整天心向外攀缘,没有一个归依处,他心中慢慢有一个归依处,有事没事安住在他心中的法宝当中。经过了三年,三年以后他生了一场病,做司机运动比较少,高血压,引生了脑中风,身体就麻痹了不能动,就住到医院去了。
住到医院的时候,他知道时间不多了,他更加紧的念佛,又念了一年。最后临命终的时候,那些莲友跟他助念到晚上十二点多的时候,突然间在窗户外面出现了一道金黄色的光茫,从外面照进来。他们想说:唉呀,这么晚了,怎么还有大卡车的灯光。去看看,没有大卡车。这光从外面照进来,这个时候,他刚好断气。在座莲友们都明白的在黑暗当中,看到一道金黄色的光明照下来,然后他当下断气。而外面去看,什么车子都没有。这不可思议啊,无量光、无量寿。
当然我们讲:「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如是因、如是果,因地的时候念佛,果地上见佛是很正常的。当然所谓的佛,「阿弥陀佛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他能够以无量无边的方法出现,他能够以身相的方式出现、以莲华的方式出现、以光明的方式出现。
但是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说:「念念相续,毕命为期。」我看了以后我有一个感觉,这个居士他之所以成就,因为这个人老实、老实。这个净土法门最怕的就是不老实。今天你强头草,两边倒,今天靠观世音菩萨,明天靠阿弥陀佛,后天靠地藏王菩萨。你对哪一个都没有信心,谁都不能帮助你。所以说这弥陀名号,这种本尊相应,你一应要能够相信:弥陀决定能够救拔你,这种通身靠倒,就像三岁的小孩子,他自己没有办法站,他整个身体靠在母亲的身上,是这样的一个心情,一心归命,通身靠倒。
而这种心情,要「毕命为期」,尽其一生,不改题目。这种情况之下,有什么好处呢?「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保证万修万人去。这以下有人就会说:这怎么回事呢?善导大师怎么讲得那么肯定呢?以下是善导大师讲出它的理由说:我为什么讲得那么肯定呢?「何以故?」
第一个「无外杂缘,得正念故。」善导大师他老人家并不太赞成一个人修行太杂,他强调身口意专修,身专门礼拜阿弥陀佛,口专门赞叹阿弥陀佛,意专门观想阿弥陀佛,身口意三密相应。他的意思就是说:你这个持名法门,你要紧的就是不要有任何的杂缘,一心一意的念阿弥陀佛,容易得到三昧,容易得到正念,这是第一个。你不断的串习这个佛号,它就有力量。
第二个「与佛本愿相应故。」这个佛号的法门是跟弥陀本愿相应的,看这个「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弥陀在因地的时候发愿说:「设我得佛」,在「十方」的「众生」当中,没有简别任何一个众生,上至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他要做三件事情:
第一件「至心信乐」,对我的名号要有真实的信心;第二「欲生我国」,你真正能够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愿意投生到我的国土来;第三「乃至十念」,忆念我们的名号乃至十念。这样有什么好处呢?「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忆念弥陀的名号,正是与佛的本愿相应故。弥陀的本愿就是要我们念阿弥陀佛。
第三个「不违教故,顺佛语故。」从经论上释迦牟尼佛的教诲,《无量寿经》它的三辈往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也是持名。本当中讲得更明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这样子做,是随顺释迦牟尼佛的教诲,这三个理由。所以善导大师特别强调持名的方法,以持名为正行,以其他的观想、观像、持咒等等为助行,是这样的一个意思。再看第二段「正示行法」:
正示行法
前面是讲到持名的一个理由,这里是讲持名的方法,这当中分成两段:第一个是「摄心方便」。我先念一遍印光大师的开示: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较彼不摄者,则心中清楚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浅之则得一心,深之则得三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