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0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0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0集 (第1/2页)

请打开《讲义》第二十九页: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这一段经文是一个简略的回答。前面是约着能受用的众生,就是约着一个正报的身心,「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所以安立为极乐。这一段是约着所受用的环境,就是住处的环境,来安立极乐的理由。我们看蕅祖的第二段的解释「别明四土」,说明四土横竖的情形:
  
  此等庄严,同居净土是增上善业所感,亦圆五品观所感,以缘生胜妙五尘为体;
  
  蕅益大师广泛的引用「五尘」来解释四土居住的庄严。就着凡圣「同居土」的「五尘」来说,它是怎么来的呢?「是增上善业所感」,这些当然是信、愿、持名,这种特别殊胜的善业──信、愿、持名。他的果证最高到「圆五品」,圆教五品观行位,圆伏五住烦恼。
  
  这个「五品」就是对于真如佛性有五个阶位。第一个「随喜」,我们对真如佛性虽然没有证得,但是念念的随顺欢喜,「随喜品」。然后「读诵」,读诵大乘经典,加强对真如的观行、观照。「解说」(说法品),前两品是自受用,这个解说开始他受用。你假借各式各样的文字,来表达真如的道理,让别人也能够理解。四「兼行六度」,你不但是解说,你偶尔也到外面去做一些布施的事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修习其他五度的波罗蜜,兼行,一方面解说一方面修五度,一方面五度一方面修解说。然后「正行六度」,正式的开始度化众生。就是兼行六度、正行六度,这五品。
  
  这样的一个因地,创造了一个凡圣同居土的「缘生」的「胜妙五尘」,它这种五尘、这种色声香味触的境界,一方面它有安乐的功德,一方面它有清净的功德,这叫「胜妙」。这个「缘生」就是说这个「五尘」的境界,就是每一个人的宫殿楼阁是有差别的,因为因缘所生法。就是说,主要的是看你的正行──信、愿、持名,品位的高下在持名之浅深。其次,看你其他六波罗蜜的功德有关系,看前面的三辈九品,你的福德资粮、智慧资粮的栽培,这当中也会影响到你所受用的色声香味触。就是你宫殿的大小、颜色、光明等等,它的色声香味触,它的香气,它的味道,乃至于它的质感,都跟你在娑婆世界所栽培的因地有关系。以信、愿、持名为正行,以六波罗蜜为助行,这当中会影响「五尘胜妙」的情形。
  
  方便净土是即空观智所感,亦相似三观所感,以妙真谛无漏五尘为体;
  
  这个「方便」有余「土」的五尘,「是即空观」,这个「即空观」是指他修三观,但是他偏重在「即空」,他这不是二乘的空观,他是修习三观,但是偏重在空观,叫「即空观」。他的果证,乃至到「相似三观」,相似位。这个时候他生到方便有余土,「以妙真谛无漏五尘为体」,他那个五尘就不像前面的凡圣胜妙五尘。这凡圣的胜妙五尘,他是有饮食、睡眠的情形、衣服的受用,有凡夫的这种相貌。这个无漏的五尘,它那个色声香味触所表现出来的,那是一个涅槃相应寂静无为的境界,寂静无为,无为而寂静,寂静而无为的安乐。
  
  实报净土是妙假观智所感,亦分证三观所感,以妙俗谛无尽五尘为体;
  
  这个「实报」庄严「土」这种五尘的宫殿,「是妙假观」,就是他在修「三观」的时候,从空出假,开始广度众生了。他的果证,乃至「分证三观」,分证这个真如实相。他成就「妙俗谛」,他的「五尘」是「无尽」,那就比前面的无漏五尘更加的美妙庄严了。
  
  这个「无尽五尘」,在《华严经》中讲出一个情况说:「于一毫端现宝王剎,坐微尘里转大**。」什么叫做「无尽五尘」呢?就是说「于一毫端现宝王剎」,它能够在微小的毫端当中,显现宝王剎,就有这种境界。「坐微尘里转大**」,一个微小的微尘,它就能够演说无量无边的法音出来,转大**,一能够摄多,多也能会归到一。所以菩萨在这个宫殿当中安住,那是不可思议的境界、那不可思议。他的色声香味触、他所看到的墙壁、宫殿、楼阁,那就不是我们凡夫的受用了,更加的微妙了,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境界了。
  
  我个人的修学过程,我自己有一个明显的差别。我刚出家的时候,欢喜修空观,那个时候在文殊院住,一没事就修止,修止了以后就修观一切法空,观察身心世界它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那个空的智慧在心中一现前的时候,这身心世界的这个分别就暂时停下来,我经常欢喜修空观。那种心情就像是我们读《法华经》,那个迦叶尊者的心情。迦叶尊者他很坦白的跟佛陀表示说:我的心情,观这个十方诸佛这个净土的庄严,我观诸庄严不生不灭、不大不小、不增不减,不生好乐。我当时的心情也是这种心情。
  
  就是说观极乐世界的国土庄严,我那个时候读《阿弥陀经》:「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我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好乐心。就是说以空的智慧来观察这些因缘所生法,就是欢喜在真谛理上安住,就是观它是不生也不灭,它也没有生灭相、也没有染净相、没有增减相,「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增不减」。
  
  后来我读了《法华经》,我的心情改变了。后来我读《法华经》以后,我回去看我过去,捏了一把冷汗。过去没有人指导,那个时候的心情真的是觉得:一个人入无余涅槃是对的(呵──),我那时候有这样的想法。就是说:反正能够离开生死的干扰就好了,管它庄不庄严,这件事情不重要。那个时候的心情,对于成熟众生、庄严净土不生好乐。所以我那个时候回来,再读《法华经》的时候,读到迦叶尊者这段经文,我内心当中,过去也有同感。但是当我们从空出假以后,从空性以后再出来,哦,见山又是山。
  
  这个禅宗说:刚开始见山是山,是执着的、杂染的。第二个阶段修空观的时候,见山不是山,有看到山,有看到等于没有看到,内心当中常游毕竟空。第三阶段开始分别假观了,开始利益有情的时候,从空性当中看到如梦如幻的假。这个时候你再来读《法华经》《阿弥陀经》,生大欢喜心。因为这个时候,你开始分别假的时候,你会觉得这种庄严也是非常重要,菩萨以种种的功德与之庄严。所以这个实报庄严土是超越了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土主要是空观,「即空观」,这实报庄严土那是不同的。所以你去读《般若经》跟《华严经》,那味道不一样。
  
  《般若经》它都是用破斥的,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耳鼻舌身意,它就是引导你这一念心,趋向毕竟空的真理当中。但是《华严经》它不是,他显庄严。它显正报的庄严,这个阿弥陀佛,佛陀的正报是怎么庄严,他眼睛是怎么个变化、耳朵、他的白毫是怎么样的情况,正报庄严,依报又怎么庄严。当然烦恼重的人,看了这些庄严,他也是觉得负担很大。(呵──)但是你从空性再出来的时候,看这些庄严,你生大欢喜心,会生大欢喜心。这个就是所谓的「无尽五尘」,无量无边这样的一种庄严五尘。
  
  常寂光土是即中观智所感,亦究竟三观所感,以妙中谛称性五尘为体。
  
  「常寂光土」当然是没有讲了,是「中观」的「智」慧,「究竟」的「三观」。「妙中谛」它是一个「称性」的,称合真如佛性所表现出来的色声香味触,是这样的情况。
  
  这样子就把四土的住处庄严,就是在凡圣同居土的宫殿是胜妙五尘、方便有余土是无漏五尘、实报庄严土是无尽五尘、常寂光土的宫殿是称性五尘,就把它这样的庄严分别出来。最后「明四土圆融」:
  
  欲令易解,作此分别,实四土庄严,无非因缘所生法,无不即空假中。所以极乐同居净境,真俗圆融,不可限量。下皆仿此。
  
  (「不皆仿此」,这「不」是错字,改为「下」。)前面的四土分别,只是使令我们容「易」理「解」,所以「作」出这样的「分别」。事「实」上「四土」的「庄严」,它互含互摄,每一个土都是「因缘所生法」,就是看你因地的栽培。世间上的事情,就是因缘所生法。所以它每一个法都是「即空、即假、即中」,「所以极乐」的「同居净」土,是「真俗圆融不可限量」。以「下」的庄严就不再多说了,都依照此一原则。
  
  问:寂光惟理性,何得有此庄严?
  
  答: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一一理性具足庄严,方是诸佛究竟依果。若寂光不具胜妙五尘,何异偏真法性。
  
  有人就问:极乐世界的常「寂光」是真如「理性」,这真如理性怎么会有「庄严」呢?蕅益大师回「答」:「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一一理性具足庄严。」其实四土的「庄严」,在极乐世界「全体」都是真如「理性」,它每一个庄严都是随顺于法身、般若、解脱的三德。每一个真如「理性」当中,也都「具足」了四土的「庄严」,这叫真俗圆融不可思议。
  
  会归到真谛的角度来说,那是「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但是从俗谛的角度来说,「一一理性」可也是「具足庄严」:这样才是阿弥陀佛究竟本愿所创造的一个究竟果报。否则那就不是阿罗汉的「偏真法性」了,入了涅槃以后,正报也不可得、依报也不可得!所以说「寂光不具胜妙五尘」,这样子跟「偏真法性」有什么差别呢?我们在研究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这句话是一个判定的标准,「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一一理性具足庄严」。
  
  过去香港有一个法师,那个时候我们在读佛学院,现在他这本书流通不广。那个法师说他去过极乐世界,他说在做梦,梦到一半的时候,有人带他去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看到很多男男女女在那个地方玩乐、吃东西、干什么的,有很多的变化。但这当中,我们从经典一看,就看出了很多破绽。所以那个时候教我们净土的恩师上性下梵老和尚在上课的时候,就明显的破斥他所说的话,因为很多违背经论,违背修多罗。
  
  第一个极乐世界没有女人,在经典里面,佛陀在四十八大愿里面就讲得很清楚,极乐世界没有女人相。第二个极乐世界在受用饮食、睡眠、衣服的时候,他不会生起烦恼的相貌。但是他当时的描述是有烦恼相应的,这个不合乎经义。所以极乐世界我们说「一一庄严全体理性」,就是说极乐世界的每一个庄严是随顺于法身、般若、解脱德,怎么会跟烦恼相应呢?可见他去的地方不是极乐世界。现在这本书流通得少了。
  
  所以我们在判断极乐世界庄严的时候,你用这两句话来抉择,看它合不合乎这两句话:第一个它是「一一庄严全体理性」,它每一个庄严一定具足随顺于真如,随顺于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第二个「一一理性具足庄严」,它每一个真如理一定具足庄严。这是简别它不是二乘的偏空。它虽然跟真如相应,但是它可也是具足了四土庄严,有这个正报的身心、有依报的宫殿,这个才是「诸佛」的「究竟依果」,所以说「真俗圆融」不可思议。这个是我们判断极乐世界的一种标准答案,「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一一理性具足庄严」。
  
  这一段是讲到「征释」,就是「彼土何故名为极乐」一个简略的回答。再看「丁二、广释」,这以下佛陀就广泛的解释:这个国土凭什么理由安立为极乐?这个解释更加广泛了。
  
  丁二、广释分二:初别释所受、二合释能受所受。戊、初又二:初释生处、二结示佛力。己、今初。
  
  这当中分两科:「初、别释所受;二、合释能受所受」。先约所受用的国土,再约能受用跟所受用合起来解释。所受用的国土又分成两科:先解「释生处」,我们受身的处所;第「二结示佛力」。「今初」,先看我们「生处」的庄严,看经文: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这一段蕅益大师把它判作「生处」庄严。前面是一个「住处」,这个是受生的处所。「生处」的庄严,我们根据莲池大师的科判,他把它分成三段:就是「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这个地方是讲池水庄严。这个「水」对我们民生必须品,很重要,它有洗涤、饮用的功能。所以佛陀讲这个依报的时候,他必须要交待极乐世界的水质怎么样,这件事情很重要,池水庄严。
  
  第二个楼阁庄严,就是从「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这个是讲楼阁庄严,这个楼阁事实上就是一个住处跟一个说法处所,就是地上住处跟说法处所。第三个莲华庄严,「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莲池大师把这段经文分成三段,这样子很详细,所以我们根据莲池大师这样的科判来解释,我们扣着经文来解释,有必需消文的部分,我们再看蕅祖的注解。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
  
  这一段是池水庄严,「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所成的这个「池」,这个池当中有什么东西呢?有「八功德水」,这个水具足八种功德。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八功德者:
  
  一、澄清,异此方浑浊;二、清冷,异寒热;三、甘美,异咸淡劣味;四、轻软,异沉重;五、润泽,异缩腐褪色;六、安和,异急暴;七、除饥渴,异生冷;八、长养诸根,异损坏诸根,及沴戾增病没溺等也。
  
  「八功德者」,有八种功德。第一个「澄清」,这个指的是颜色,「异此方浑浊」。我们娑婆世界的水是污浊的,颜色看起来就不欢喜;极乐世界的颜色特别澄清。我过去到马来西亚saba,它有一个地方的水也是很澄清,你坐船这样看下去,很深很深的海底都看得到,这个地方很特别的。极乐世界的水也是澄清,「异此方浑浊」,这个是指颜色,这个色尘。
  
  第二个温度,「清冷,异寒热」。极乐世界水的温度,它很适当,不管你拿来饮用、用来洗澡都很适当,不会太寒、太热。第三个「甘美」,它的味道特别甘美;不像我们娑婆世界,不是太咸、就是太淡,味道「劣味」。第四个「轻软」,这是指它的质感,我们一接触水的时候,没有一种「沉重」的感觉,它的质感特别的轻软。第五「润泽」,它的体性润泽,「异缩腐褪色」,这个「缩」就是臭秽。我们娑婆世界的水放久了以后,就臭秽「褪色」,颜色也会变。极乐世界它是润泽,不会有「缩腐褪色」的情况。
  
  第六「安和」,这是指速度,它不会「急暴」。我们台湾最近又发生了一个溺毙的事件,一个大学生去屏东的一个地方溺毙了。这个内湖是最危险的,你看那个大海,大海它的波浪在外面是看得到。这个内湖,这岛里面的湖,表面上看它没事,事实上它里面有大漩涡。你丢个草在湖中,它水好象不会移动;但是你一下去的时候,它的漩涡都在下面,一下子就被卷下去了。所以娑婆有急暴的情况,有危险性。极乐世界的水安和,它的速度很安和。
  
  第七「除饥渴,异生冷」。极乐世界的水能够「除饥渴」;不像我们娑婆世界「生冷」,要煮过才能够喝,否则我们喝下去胃受不了,太生冷了。第八「长养诸根,异损坏诸根」。这个水能够滋养我们的六根;不像娑婆世界的水,它会损坏诸根。或者「沴戾」,沴戾就是不调和;「增病」,生病;或者「没溺等」等的一种过患。这八功德水。这个水对我们是很重要的,佛陀特别说极乐世界的水质,是这样的一种情况,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我们看蕅益大师解释:
  
  充满其中,异枯竭泛滥。底纯金沙,异污泥。
  
  「充满其中,异枯竭泛滥。」它也不会太少,它可也不是太多,太少就「枯竭」了,水的数量不够;太多就「泛滥」流出来。极乐世界的水,它不但是体质很好,它的数量也恰当,它在水池当中的数量是刚刚好,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这个池底它不是「污泥」。蕅益大师说:「底纯金沙,异污泥」也,它不是污池,它是金色的沙。阳光一照,闪闪发光,特别庄严。这是讲到池水,它水池庄严的情形,这是第一种情况。第二个看楼阁庄严:
  
  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
  
  这个水池的四边,就是它的岸边是四宝,它有「金、银、琉璃、玻璃」。这个「金、银」容易了解。这个「琉璃」是一种青色的宝物,琉璃是青色的宝物,琉璃青。这个「玻璃」就是水晶,透明的水晶。在这个「阶道」的「上」面「有楼阁」,就是你到了七宝池上来以后,它的阶道地上有楼阁。「楼阁」,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