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4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4集 (第2/2页)诫劝后贤
浅位人便可决志专求,深位人亦不必舍西方而别求华藏。若谓西方是权,华藏是实,西方小,华藏大者,全堕众生遍计执情。以不达权实一体,大小无性故也。
所以从因缘的角度,我们可以理解,我们一个生死凡夫的人,当然我们就认命了,坚志求生西方,相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当然是「决志求」生。
「深位人」,这种高深的法身菩萨,也「不必舍西方而别求华藏」。因为如果我们说「西方」净土「是权」、「华藏」世界「是实」,「西方」是「小」、「华藏」是「大」,你这种情况,就跟「众生」的「遍计执」相应,「以不达权实一体,大小无性故也」。从现前一念心性的角度,这都是心所变现的,没有什么大小权实的,这都是一个方便。你的目的是要假借这种事相的方便,悟入到不思议的一心,而不是在一心所变现的方便事相当中,去分别它的好坏,是这个意思。
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解释六方诸佛为什么会赞叹这个法门?它的一个契理性跟契机性,关键在这个地方。
丁二、征释经题
前面释迦牟尼佛把「经题」标出来,但是并没有解释,这以下佛陀就解释这个经题安立的理由,看经文: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这一段经文我们分成三段:第一段是一个「征问」,「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问经安立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的理由。以下「回答」,「舍利弗」,乃至于「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说你能听闻这一部经,乃至能够受持,能够得到诸佛的护念,而且能够得到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回答。第三个是「结劝」,「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作一个总结,劝信。
关于这一点,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解释这个「护念」。这个诸佛的「护念」,简单的说就是得到诸佛的加持,他内心的加持,看「正释」:
此经独诠无上心要,诸佛名字,并诠无上圆满究竟万德,故闻者皆为诸佛护念。
这部「经独诠」,特别的解释三种内涵:第一个「无上」的「心要」,讲到自性功德力;也讲到「诸佛」的「名字」,讲到名号功德力;「并诠」释「无上、圆满、究竟」的「万德」,讲到佛的本愿功德力。所以听「闻者皆为诸佛护念」,这样子讲也是可以。
又闻经受持,即执持名号。阿弥名号,诸佛所护念故。
什么叫「闻经受持」呢?就是「执持名号」。「阿弥」陀佛是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所以你「闻」是「经受持」,就得到「诸佛」的「护念」,这是一个简要的解释。这以下「料简」就详细的解释它的内涵:
问:但闻诸佛名,而未持经,亦得护念不退耶?
就是我听到了「诸佛名」称,但是我没有真正的用功的执持名号,这样子也能「护念」吗?「答」有两个:先「明通局二义」,再讲「自他二力」。「通局二义」先讲「局」,再讲「通」,就是讲这个狭隘的。「局」当中,先讲「他经」,再讲「此经」,其他经典的情况。
答:此义有局有通。《占察》谓杂乱垢心,虽诵我名而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若到一行三昧,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无生法忍,乃为得闻十方佛名。
有关「闻是经受持者」,什么叫做「闻」?这以下讲出一个标准,引用「《占察业报经》」说:如果内心当中对这个法门是「杂乱垢心」,这个「杂乱」就是内心当中没有禅定的功德,散散乱乱;这个「垢心」就是没有观,心中颠颠倒倒的,常乐我净的颠倒。「虽诵我名,而不为闻。」这样子虽然忆念佛的名号,但是不能说是「闻」,没有闻的功德。
为什么呢?「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你内心当中这样散散乱乱、颠颠倒倒,内心当中的烦恼跟执取非常的坚固,对于这种甚深的法义,没有决定的信跟解,这样子只能因为这样的一种情况,得到世间的善报,不能成就无漏的功德。一定要到「一行三昧」,对这个名号达到一行三昧,「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内心当中有一种正念的力量生起,这样子叫「相似无生法忍」,才叫做「闻十方佛名」。这个是其他经「闻」的定义。以本经来说呢:
此亦应尔。故须闻已执持至一心不乱,方为闻诸佛名,蒙诸佛护念。此局义也。
在本经当中,我们对弥陀的名号也是这样,我们对于名号的信心,要达到什么境界?这个「闻」要达到什么境界呢?「闻已执持」到「一心不乱」,这「一心不乱」我们前面解释过了。「一心」是属于定门,就是你这个佛号在心中操作的时候,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有一种正念的力量现前。其次,你这个佛号要能够「不乱」,不为烦恼所乱,这个是慧门。
换句话说,你不为烦恼所乱。这是什么意思?表示你能够对治烦恼,因为烦恼一定会乱。那你为什么能不为它所乱呢?因为你有四念处的智慧,不净、苦、无常、无我的智慧现前。你能够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个时候你能够不乱,因为定跟慧现前,这个时候才能够说「闻诸佛名,蒙诸佛护念」,这个是「局」,局限。
所以我们对于这个名号,看这个意思,要得到诸佛的护念,这当中有一个标准,就是说我们对佛号的操作,还是散散乱乱的,烦恼现前,不能调伏烦恼,这样子这个佛号给你的功德,是世间的福报。你一定要把这个佛号在你心中操作到有一心的力量、有不乱的力量,有某种的专注力,而且对这个烦恼也有对治力的力量,这样子,这个佛号在你心中运转的时候,能够得到诸佛的护念、得到诸佛大悲心的加持,是这个意思,这是它的一个标准。
这个是约局限的意思,再看「通义」:
通义者,诸佛慈悲,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亦不可思议。故一闻佛名,不论有心无心,若信若否,皆成缘种。况佛度众生,不简怨亲,恒无疲倦,苟闻佛名,佛必护念,又何疑焉。
就「通」来说呢,就是「佛」的「慈悲不可思议」、「名号不可思议」来说,「一闻佛名」,「不论有心、无心,若信、若否」,都是成就未来得度的因缘。虽然你现在不能得到诸佛的护念,但是你以后总有一天能够得到诸佛的护念,所以「皆成缘种」。因为「佛度众生,不简怨亲,恒无疲倦。茍闻佛名,佛必护念,又何疑焉!」这个地方解释本经的经名说「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这个护念的标准。
我们凡夫一般的心情,比如说我们在台湾有一个大修行的大德,我们内心有业障不能突破,我们请这位大德为我们回向一下、为我们加持一下,我们内心会很高兴:唉呀!请一位大德,他在冥冥当中为我们回向。现在有十方诸佛为你回向,你想想看,那是一个什么境界、那是一个什么境界!不是一般的大德,是佛陀!是十方诸佛之所护念!不过这当中我们要有一个观念,《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它意思啊,在这一段当中,释迦牟尼佛讲出佛的一个心情,其实佛陀的心情啊,很愿意为众生护念,「十方诸佛,愍念众生,如母忆子。」佛陀的心情很愿意跟我们感应、很愿意为我们加持。但是关键就是说我们内心当中,去忆念佛陀的那个力量够不够?那个力量够不够?你要是散散乱乱,那佛的力量进不来。
所以这当中的关键:为什么要强调「闻说阿弥陀佛,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就是说你这个念佛、这个净土法门,这个佛号的操作,你一定要在心中生心一个强大的念力,而这个念力当中,还有一个观照的信愿,不为烦恼所动、不为烦恼所乱。这样子,十方诸佛正式的护念你。换句话说,十方诸佛在常寂光的境界当中,他已经在加持你了,十方诸佛的加持,是这个意思。就是说你自己也要有一点功夫现前,而达到一心不乱。
明自他二力:
然据《金刚三论》,根熟菩萨为佛护念,位在别地圆住。盖约自力,必入同生性乃可护念。
我们站在自力的角度:人一定要靠自己,所有的佛陀名号我都不念。根「据金刚三论」(就是《金刚般若经》的三论,这个注解,解释《金刚般若经》的):「根熟菩萨为佛护念」。什么叫「根熟」呢?这个大乘的善根要成熟在什么阶位呢?「位在别」教的初「地」、「圆」教的初「住」,法身菩萨,叫「根熟」。
所以在自力的角度,你一定要「入同生性」,才能够得到诸佛的「护念」。你一定要悟入真如的佛性,跟诸佛同一鼻孔出气,佛陀证得法身自如,你内心当中也有一部分的如,一如无二如,所以佛陀才有管道来加持你,那这个是要初地以上的境界,这自力。这净土法门的一个特色:
今仗他力,故相似位即蒙护念。乃至相似位以还,亦皆有通护念之义。下至一闻佛名,于同体法性有资发力,亦得远因终不退也。
到了相似位,就能够「蒙护念」,「乃至」于「相似位以还」,都有「通护念之义」。乃至于「一闻佛名」,就着我们真如佛性的开发上,都「有资」跟「发」。这个「资」是资熏种子。诸佛现在还没有护念你,但是以后有可能护念你,你已经种下一个诸佛护念的因种,叫「资」,还是一个资熏,资熏种子(熏习的熏)。「发」呢?就是你念到一心不乱,发起现行,「亦得远因,终不退也」。这个是讲到「明他力之易」,得到诸佛的护念。得到诸佛的护念有什么好处呢?这以下看「释果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三藐三菩提,此云正等正觉。即大乘果觉也。
「阿耨多罗」翻成「无上」,「三藐三菩提」是「正等正觉」,即是「大乘」的「果觉」。
圆三不退,乃一生成佛异名。故劝身子等皆当信受。闻名功德如此,释迦及十方诸佛同所宣说,可不信乎!初劝信流通竟。
这个地方是「劝信流通」,说明我们在忆念弥陀名号的时候,能够忆念到一心不乱啊,能够得到诸佛的护念。得到诸佛的护念有什么好处呢?「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这个意思。
这个净土法门的信心,我们看到这个地方,我们应该有一个心得。就是说蕅益大师在「正宗分」的时候强调三力不可思议:自性功德力、名号功德力、本愿功德力。但这个地方所强调的是名号功德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是三根普被,不管上至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以名号功德为不可思议。
所以善导大师也提出一个相同的观念说:我们这个净土的信心啊,要紧要建立真实的信心。什么叫真实的信心呢?善导大师提出两个差别:第一个叫自力信心,第二个叫他力信心。他说:有些人他对净土往生的信心,是建立在自力,说:你为什么能够往生?因为我把这个佛号念到绵绵密密、念到一心不乱、三昧,以这个正念的力量来保证,这样子你的信心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你临命终的时候,你的心是生灭的,可能会有变化。而你这个信是建力在念力的基础之上,这样的情况,当你的念力破坏的时候,你的信心就破坏了。
另外一个是他力信心,就是你这个信心是建立在他力,你之所以能够往生是名号功德对我的救拔。你临命终的时候,你心再怎么散乱没关系,你心散乱,佛可不散乱、名号的功德可不散乱,当你临命终的时候,你的信心还在。因为你因地的时候栽培的信心,是建立在名号功德,所以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
所以蕅益大师他也提出一个很高的见地:「往生与否,在信愿之有无。」他并没有说往生与否,在念力之有无。
因为信愿是不可破坏的,因为信愿是你平常学习经论所生起的抉择,跟你的散乱不散乱是没有关系的。所以说你这个信心,你之所以能够往生,一定要建立在信愿、建立在他力的加持上。
如果说你这个信心是建立在你自己的修持,你这个信心就非常危险,因为临命终的时候,你如果修持上心一散乱,你就开始害怕,这一害怕,果然不能往生。为什么不能往生呢?因为你信愿被破坏掉了。
所以你自己平常要检讨一下:你对净土的信心,是建立在念力,还是建立在他力?一个自力、一个他力。如果你建立在自力,我劝你要调整一下,因为你这个信心是危险的。你这个信心一定要建立在他力上,所以仗他力故。
蕅益大师在《要解》当中经常讲到这个观念──仗他力故。我们这句话可不要随便把它读过去,蕅益大师他很慈悲,一再强调净土的关键──仗他力故。这他力是怎么来的呢?他力是名号。什么是他力?什么是佛的功德力?就是这句万德洪名,无量光、无量寿,总持佛所有的功德。
所以你一定要建立在他力的信心,这个信心才不可破坏,才是真实的信心。所以我们在「劝信流通」的时候,我们这样读下来,你要能够明白这样的消息。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大家有没有问题?
问:
答:「发」就是发起现行。当然,这个现行了吗?这种对于同体法性现行的力量,那是属于一心不乱。
问:
答:有资发之力,有这种力量。「一闻佛名,于同体法」,有可能是资、有可能是发。「亦得远因,终不退也。」这个地方讲到闻到佛名,就是说对你未来,可能是资的力量、也可能是发的力量,有两种可能性。
「有资发之力,亦得远因,终不退也。」这个地方「亦得远因」偏重在资,偏重在资的这一部分。
问:
答:因为要达到护念的话,要达到一心不乱,就是说你要把佛号念到一心。当然他一心的时间,就是有一定的标准。那「不乱」,最关键的地方在不乱。其实我是觉得一心不难。这个「不乱」,你看外道的禅定很容易破坏,我们读《小止观》:外道有禅定在虚空中飞,他听到宫女唱歌的声音,他禅定退失掉了。如鸟折翼,就像鸟的翅膀折断掉下来。这阿罗汉在空中飞,他听到宫女的声音,他神通不会失掉。为什么?阿罗汉的禅定当中,他有不净、苦、无常、无我四种光明现前。他听到声音,他能够抉择那个声音,是不净相、是苦相、是无常相、是无我相。
那我们临命终的时候,烦恼一定会活动,我们无始劫贪爱娑婆烦恼一定会活动。但是我们平常有栽培了信愿,我们那个时候观察:娑婆世界者,恶梦者也;娑婆世界者,添梦者也。娑婆世界是烦恼障、业障、报障。那个时候,我们可能会有一些三界的烦恼、三界的业力会勾引我们,来破坏我们的正念。但是我们平常在净土的信心,念这个佛号的时候,我们有这个观慧现前,这个观慧一抉择下去,我们就不动,不为烦恼所动。
如果说你念这句佛号,你完全没有信愿,就是强压,「烦恼不能断要他断」,强压的啊,蕅益大师前面说过:「昼夜弥陀十万,所灭的罪如爪中土,未灭的罪如大地土。」你用强压的力量,你念佛才几十年,你过去烦恼的栽培是无量劫的栽培,一个熟境界、一个生境界,你抵得过它吗?是不是?小孩子能够跟大人打架!
但是你有智慧不同,你从智慧上,你从根把它破坏,因为你看到这个烦恼的相貌,是不净相、是苦相、是无常相、是无我相,它不是那么美妙的。我们认为它美妙,是因为颠倒,三界不是一个美妙的果报体。我们之所以贪恋娑婆世界,那是看到刀上的蜂蜜,没有看到那个刀,它背后所含摄的过患我们没有看到。
所以我们在念佛的时候,蕅益大师一再强调:信、愿、持名。就是这个地方,就是有个观慧。凭什么你的一心能够不乱、凭什么不为见思所乱?凭什么?不是靠你的念力。当然你的念力也是有,主要的就是你那一念的抉择,你能够抉择娑婆是苦、极乐是乐。你看到娑婆真实的苦相,看到极乐世界真实的乐相。
而这种抉择,是要透过你经论的学习,闻经、达理、断疑、生信,从内心当中很真诚的生起。而不是说你什么经论都不学,你强迫你相信,那没有用。世间上的事情,强迫的是没有力量,那个是薄弱的。
所以我们对净土的信心,我一再强调:你要很冷静的,看蕅益大师他会引导你,你看蕅益大师他告诉你怎么去抉择,这娑婆世界是什么情况、极乐世界是什么情况。你一定要很冷静的透过他这样的思考,内心当中:啊──,真的是这样没错。我过去之所以贪恋娑婆,是错误的、是颠倒的。我应该要一心归命极乐世界,这才是合乎离苦得乐的。
你透过一个如实的观察抉择以后,生起的信愿,这个是不可动摇的。
所以净土法门还不可以迷信,别人相信了我就相信。你凭什么相信?你也不知道。而这个信心非常薄弱,那个疑根没有拔,那是表面的信心。所以我们也一再强调:「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在持名之深浅。」,这个信愿非常重要。
我个人觉得:你能够花一点时间,用一点心力在《弥陀要解》上,建立信愿是非常容易的,是可以做到的。这《弥陀要解》,蕅益大师他为你抉择了方便,你根据他这样的思考运作,你可以拔除你的疑根的,可以的。所以印光大师说:蕅益大师是法身菩萨乘愿在来的,我完全相信。你看他可以把《阿弥陀经》解释得这么的透彻。
印光大师说:「纵令古佛出世,重注此经,亦不高出此矣。」释迦牟尼佛解释他自己讲的经,也就是这样子而已啦。所以我是觉得我们真正的能够静下心来,花一点时间在《弥陀要解》上面,你好好的去体会啊,可以拔除疑根,能够建立信愿,这是可以的做到的。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