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356章 港岛的报业变天了
第一卷 第356章 港岛的报业变天了 (第1/2页)郭老爷子刚走进书房,雕花木门轻轻合上,这座豪宅慢慢恢复深夜该有的安静。
可港岛的黎明已经悄悄撕开了夜幕。
一场比郭家人想象中要猛烈得多的惊雷,正随着报童响亮的叫卖声,在雾气渐散的街巷、人挤人的报摊、飘着茶香的早茶楼里,“轰”地炸开了!
晨曦刚露,海面上的薄雾还没完全散开,港岛街头巷尾的报摊前已经围满了人。
今天的样子和往日完全不同,几家左派报纸的报童卖得格外卖力,吆喝声又亮又急,透着股按捺不住的激动。
“卖报卖报!新鲜出炉的《大公报》!头版头条,独家大揭秘!”中环一个报摊前,少年使劲挥着手里还带着油墨香的报纸。
上面鲜红的标题特别扎眼:《直击!北角工厂血泪实录:缝纫机下的日夜倒转与微薄工钱!》
下面配了张超大照片,看着就冲击力十足:简陋的车间里,缝纫女工眼神麻木又疲惫,手上全是伤痕,让人看着心里发紧。
“《文汇报》!《文汇报》!震撼推出‘九龙城寨’系列探秘!今天首发,第一次进禁地,直击寨城深处没人知道的生死江湖!”另一个报摊前,报童吆喝的是另一桩大事。
行色匆匆的市民,不管是穿长衫马褂的先生、拎着菜篮的师奶,还是赶时间上班的打工仔,都被这和平时不一样的大标题、“禁地”的噱头吸引住了。
“咦?今天《大公报》这么大胆?敢说工人的事?”
“快!给我一份!北角的工厂,我弟弟就在那儿上班啊!”
“喂,麻烦,《文汇报》来一份!九龙寨城?不是说生人不能进吗?真有记者敢进去?”
“还有《香港商报》,他们头版好像说汇丰银行放贷偏帮财团的内幕……”
议论声一下子起来了。人们赶紧从口袋里掏出零钱抢购。
报童收钱递报的动作明显快了不少,脸上的兴奋和意外藏都藏不住。一份,两份……以这几份左派报纸为主的摊点前,人越聚越多,报纸眼看着就卖光了。
湾仔有名的陆羽茶室内,清晨喝茶聊天的喧闹这会儿到了顶点。
蒸汽腾腾的早茶香气里,夹杂着更响的读报声和议论声。
一位穿旧式西装的老先生费劲地戴上老花镜,捧着刚买到的《大公报》,指着北角女工的巨幅照片,声音都在抖:
“哎呀呀,看看她们的眼神和手……和我三十年前在工厂时没什么两样!几十年过去了,还是这么辛苦!真该让她们把话说出来!这份报纸,今天敢说真话了!”
同桌的几位老友也都凑过头来看照片,个个叹气。
旁边一桌,几个穿工装夹克的码头工人围着刚买的《文汇报》,指着上面巨幅的寨城全景航拍图,还有里面狭窄巷道、杂乱棚户的特写,啧啧称奇:
“哇,真拍到里面的东西了?!这是动用直升机从天上拍的?以前只敢在外面听人吹牛,原来里面真是这样的世界!”
有人压低声音,带着点敬畏:“听说里面水很深,帮派、白粉档什么都有……”
“哗!你们看这份《香港商报》!”
另一桌传来更大的惊呼声,“他们头版说汇丰去年贷款流向分析,恒生地产拿了这么多,利息还这么低?另外几家中小地产行想贷款就难上天!这不是明着偏帮大地产商托市吗?刚看完金管局说要扶持实业的新闻,前后一对比,问题大了去了!”
这份指名道姓、直接说资本和银行运作核心矛盾、为小商户说话的报道,在普通市民眼里就像投了颗深水炸弹。
茶楼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原本聊股票或者家长里短的声音,立刻被对这些报道的热烈讨论和震惊盖过了。
“哗!太厉害了!银行和地产商真能只手遮天?”
“肯定有内幕啊!没人帮忙怎么可能这么大势力!”
“以前报纸哪敢这么写?就不怕汇丰发律师信封口?”
各种猜测、气愤、惊叹声混在一起。很多人手里的报纸被同伴好奇地抽走翻看,有的起身问邻座:
“麻烦,你那份《商报》看完借我看看?”
更心急的食客直接招手叫伙计:“伙计!伙计!快!再买一份《文汇报》,多少钱都要!”
这样的景象,在铜锣湾市集口、深水埗鸭寮街、油麻地庙街,在九龙旺角女人街……几乎每个报摊集中的街角巷尾同时出现!
《大公报》《文汇报》《香港商报》,这几份以前或许只在特定圈子里流传的左派报纸,今天竟然成了千万香港人早上最先谈论、必须第一时间看到的资讯。
才一个多小时,一股汹涌的阅读和讨论热潮,就从街头巷尾的报摊蔓延到办公室、写字楼、巴士电车,迅速传遍了整座城市!
《大公报》报社大楼里,清晨的宁静早就被此起彼伏的急促电话铃声打破了。
“喂!编辑部吗?我是北角益兴制衣厂的工会代表!贵报这期头版报道写得实在太好了!太真实了!句句说到我们工友心坎里!我们厂几百名工友都在传着看!感谢你们替我们底层工人说话啊!”
“喂?是大公报吗?我要订阅!对,从这期开始订!今天的我已经买到了,你们做得太棒了!以后继续追!”
“请问今天的报纸还有剩吗?我是港大学生会代表,我们想大量采购一批,组织同学讨论社会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