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我的姑母是马皇后 > 第14章 甲骨文

第14章 甲骨文

第14章 甲骨文 (第1/2页)

马皇后也一头雾水,搞不清楚马钰为何突然讲起文字的演变来了。
  
  正疑惑的时候,就听到宋濂的惊呼响起。
  
  虽然还是不明白,一个字的字型不同有什么值得惊讶的。
  
  但不妨碍她知道,马钰成功拿捏住了宋濂的情绪。
  
  这让她非常惊讶。
  
  宋濂的修养自不用提,即便是和李善长因为理念不同发生争执,他也从未如此失态过。
  
  现在竟然被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用三个问题就给拿捏了。
  
  回想马钰回答三个问题的过程,她渐渐琢磨了过来。
  
  他一直在东拉西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然后给出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答案。
  
  这小子,不按常理出牌啊。
  
  这让她既高兴又无语。
  
  高兴的是马钰确实是个人才,无语的是打压的计划估计要失败了。
  
  看着情绪激动的宋濂,马钰在心里给自己大大的点了个赞。
  
  成功。
  
  感谢前世的考古工作者,感谢郭店楚简。
  
  或许有人要问了,不就是一个字的不同写法吗,有什么值得惊讶的吗?
  
  对大部分人来说没有什么影响,但对一小撮搞学问研究的人来说,影响就非常大了。
  
  象形文字有个特点,最早的时候大部分的字,本身就代表着特定的含义。
  
  简单点说就是,它的字型就是它的字意。
  
  只是最早的象形文字过于复杂,书写非常不方便。
  
  在后续的传播中,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简化,就变成了我们熟悉的样子。
  
  在演化的过程中,很多字型和最初已经完全不同。
  
  当然,并不是说简化不好。
  
  简化过后的文字笔画简单,书写更加方便,降低了知识传播的门槛。
  
  这总体来说是一件好事,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问题是,很多字在演化的过程中,本意也丢失了。
  
  就好像‘鸡鸣狗盗’,最初是个褒义词,后来就演变成了贬义词。
  
  有些字词的意思改变就改变了,影响并不大。
  
  但有些字的改变,影响就非常大了。
  
  比如‘仁’这个字。
  
  孔子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仁,论语总共出现了一百零九次。
  
  那么什么是仁呢?
  
  问题在于,孔子也没有给出确切的解释。
  
  而且面对不同的人提问何为仁,他回答也是不同的。
  
  比如,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的回答是: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
  
  等到颜渊问仁。
  
  孔子的回答就是:克己复礼为仁。
  
  大家都知道,孔子针对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回答,是因材施教的结果。
  
  可也造成了一个问题,论语对‘仁’没有一个统一的确定的解释。
  
  后来孟子把仁具象化,解释为‘仁爱’,要求君主爱百姓。
  
  但学界却都知道,孟子的仁爱,只是孔子‘仁’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
  
  那么孔子的‘仁’到底是什么呢?
  
  历朝历代都有人试图解释。
  
  再回头看‘仁’这个字,是由‘人’和‘二’组成的。
  
  这个字型的指向性就非常明显了。
  
  ‘仁’的本意,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方式。
  
  这是千年来最主流的解释。
  
  可是现在‘仁’的字型变成了‘上身下心’。
  
  那它的含义就不再是人与人相处的方式了,而是由内而外,由外而内的一种状态。
  
  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境界。
  
  仁是个人的内在修养,是一种精神境界,与他人无关。
  
  这也解释了,为何孔子面对不同的人提问,给出的解答是不一样的。
  
  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不同的,对世界的认知也存在差异。
  
  境界自然也不一样。
  
  孔子是根据每个人当时的状态,给出的答案。
  
  既是答案,也是针对提问者个人给出的针对性提升方向。
  
  如果这个猜测是真的,那就意味着,儒家之前对于‘仁’的解释存在偏差。
  
  对于宋濂这样的大学者来说,影响有多大可想而知。
  
  这也是马钰准备的杀手锏之一。
  
  宋濂的反应也证明,他的准备生效了。
  
  面对激动的宋濂,马钰肯定的道:“事关重大,我岂敢以此说笑。”
  
  宋濂追问道:“铜器在哪?你家长辈在哪?快带我去见他。”
  
  看着失态的老师,朱标都被吓了一跳,连忙说道:
  
  “宋师请冷静一下,这里是应天府大牢。”
  
  “而且马兄的长辈……皆已不在世间了。”
  
  马钰适时露出一副悲伤的表情,说道: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那些铜器和长辈的研究结果,也都在战火中不知所踪了。”
  
  宋濂如丧考妣,喃喃道:“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
  
  马钰心中有些愧疚,别把这老头给刺激疯了,连忙说道:
  
  “潜溪先生无需如此,事情还有补救的机会。”
  
  宋濂眼睛猛的亮起,连忙追问道:“你知道铜器的下落?”
  
  马钰摇摇头,说道:“我也不知道铜器的下落,但在战火降临前,我家长辈找到了关于疑似殷商文字的线索。”
  
  “什么?”这下不只是宋濂,就连朱标都惊呼出声。
  
  隔壁的马皇后也差点喊出声来。
  
  殷商文字?我没听错吧,这怎么可能?
  
  现存最古老的书籍是《周易》,传说为周文王所写。
  
  不论传说是不是真的,都说明一件事情,我们能看到的书籍,成书时间最早的也就是西周时期。
  
  西周之前的书籍是什么样的?没有人知道。
  
  之前的文字是什么样的?也同样不知道。
  
  人们对西周之前历史的了解,全部来自于西周以后的人编写的书籍。
  
  如果马钰说的是真的,他家长辈发现了殷商文字,那对新生的大明来说,意义可就太重大了。
  
  就这么说吧,不亚于找到了传国玉玺。
  
  只要想一想就知道,殷商文字已经消失数千年,为何不早不晚偏偏在大明创建后现世?
  
  什么叫天命?这就是。
  
  啥?你说他家长辈发现殷商文字的时候还是元朝?
  
  来人,拖出去夷三族。
  
  还有人说是元朝时期发现的吗?
  
  总之,如果殷商文字是真的,那必须也只能是大明建立后发现的。
  
  此时她哪还坐得住,从椅子上站起来回踱步,恨不得冲到牢房去追问事情的真假。
  
  朱樉则一脸懵逼,啥情况这是?
  
  不就是殷商文字吗?宋濂那老头激动也就罢了,娘亲你为啥也这么激动啊?
  
  莫非您老人家的先祖,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
  
  另一边,反应过来的朱标激动的道:
  
  “马兄,此言当真?”
  
  马钰郑重的道:“真的,根据我家长辈留下的线索,十有八九能找到踪迹。”
  
  宋濂也顾不上礼仪了,一把将朱标扒拉到一边,追问道:
  
  “什么线索?”
  
  看着一个踉跄差点摔倒的李文,马钰差点笑出声来,干咳一声掩饰情绪,说道:
  
  “我家长辈研究发现,那几尊铜器应当是殷商祭祀用的礼器。”
  
  “由此他联想到了礼记上的一句话。”
  
  “祭服敝则焚之,祭器敝则埋之,龟筴敝则埋之,牲死则埋之。”
  
  朱标也没有责备宋濂的意思,他完全能理解对方为何如此激动。
  
  因为他自己也同样很激动,迫不及待的想要得到答案。
  
  只是听到马钰搬出礼记中的话,他不禁再次疑惑。
  
  这句话的意思是,祭祀用的礼服破了、旧了,或者用过之后就要烧掉。
  
  礼器加工的时候残破,使用的时候损坏,或者使用过之后,就集中埋起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