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荆州,诗人
103荆州,诗人 (第2/2页)他虽然不爱读书,但经常练字。
以刘义真如今的地位,不会有人考校他的学问,所以他的才学是高是低,无人知晓。
但一个人的字却是门面,藏不住的,刘义真的字究竟是好是坏,看过的人一眼就能分辨出来。
当然,刘义真练字的效果也很显著,他应该算是有天分的,而且刘裕一个拿刀的武人都能把字练好,又何况是他。
待刘义真写完回信,让刘乞将彭城的使者请来,进门的是一位中年人,正是时年三十四岁的宋国黄门侍郎谢灵运。
不等谢灵运行礼,刘义真当先笑道:“谢康乐这两日寻亲访友,可有新作?”
“没有山水之乐,又哪来的诗情。”谢灵运笑道。
说罢,他向刘义真躬身行礼:“臣拜见世子。”
“无需多礼。”刘义真笑着扶起谢灵运,把回信交给了对方。
谢灵运是康乐公谢玄之孙,袭了祖父、父亲的爵位,所以时人都称呼他为谢康乐。
这位曹植的疯狂粉丝原是刘义符的幕僚,曾担任过刘义符的世子中军谘议,但原时空中,却与‘刘义真’的交情非常深厚。
如今的刘义真与他只是初识,但有些事情可能是命中注定,昨日二人初见,谢灵运就心生好感,或许颜值出众的人就是容易给别人留下更好的第一印象。
然而,刘义真对他的印象却不佳,诚然,谢灵运纵情山水,留下了很多佳作。
可谢灵运同时也是一名朝廷官员,在担任永嘉(浙江温州)太守期间,每次出游,经常十数天不归,治民、进贤、决讼、检奸等一个太守该过问的事情,他一概不闻不问。
如此荒废政事,刘义真能有好感才怪了。
当然,他是因为屡次遭贬,仕途失意,所以在心灰意冷之下以山水自娱,刘义真不会一棍子将人打死,也会适当用一用谢灵运,如果依然不能称职,倒不如让他当个游客,也能为后世多留些名篇。
一般来说,仕途太过顺风顺水,高居宰辅的人,很难成为诗词大家,因为他们的心思在治国之上,而不在诗词的字斟句酌之上。
所以李白、杜甫、柳永、苏轼等人仕途失意,是他们个人的不幸,却是中华文化之幸。
当然,凡事无绝对,譬如开元名相张九龄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刘义真看着谢灵运,突然来了恶趣味,问道:“谢康乐以为,我与曹子建相比,何如?”
谢灵运毫不犹豫道:“论武略、论治国,曹子建何如世子,但论及文才”
说到文才时,谢灵运笑而不语。
刘义真认真道:“我有自知之明,康乐公但说无妨,义真绝不怪罪。”
谢灵运闻言,再无心理负担地吹捧起了自己的偶像:“曹魏以来,天下的文才共有一石,其中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世子与他人共分一斗。”
刘义真为之大笑,自己这也是参与到了一个成语的典故当中。
然而,笑了一会,刘义真却道:“谢康乐小觑天下英雄,不知可曾听说过义熙元年(405年)的彭泽令陶渊明?他的几首诗,我就经常朗读,爱不释手。”
“回禀世子,臣之所以给世人留了一斗,正是因为还有陶渊明这样的人物,至于陶渊明其人,臣亦有所耳闻,但恨未曾相见。”
陶渊明虽然官做得不大,十三年前归隐时,也只是一个县令而已,但因为他才华横溢,所以名噪一时。
原时空中,刘裕的心腹王弘出镇江州,为江州刺史,也会主动折节下交,与陶渊明为友。
刘义真笑道:“康乐不妨多留一段时日,我已让人邀请陶渊明入建康,相信不久会有消息。”
谢灵运却摇头道:“臣听闻陶渊明生性率真,曾言不为五斗米折腰,世子若要见他,只怕是要亲自往江州走一趟。”
刘义真想了想,觉得谢灵运所言颇有道理,陶渊明能和王弘为友,想要出仕的话,可以说是轻而易举。
不仅是王弘,元嘉年间,檀道济也曾听闻陶渊明之名,于是去看望他,赠以粱肉,并劝他出仕,但陶渊明明确拒绝了檀道济,连他赠送的粱肉也不肯收,估计是真的鄙夷檀道济的所作所为。
陶渊明安贫乐道,是位真隐士。
刘义真觉得,尽管自己身份尊贵,权势滔天,可陶渊明若是召之即来,也就不是他所知道的那位五柳先生了。
既然穿越来了东晋末年,有些人是一定要见的。
好在陶渊明的身体硬朗,刘义真记得原时空中,他是在元嘉四年(公元427年)过世,也不必急于一时。
送走了谢灵运,刘义真又开始琢磨起了给拓跋焘的回信。
出使北魏的使团还在路上,但已经快马加鞭将拓跋焘给刘义真的信送了过来。
刘义真决定要好好维系这个笔友,等两个人熟络了,再向拓跋焘普及史书的重要性,撺掇他找人修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