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五章 相辅相成
第三百一十五章 相辅相成 (第1/2页)医官匆匆抬走昏厥的老儒,会场的喧嚣却未平息。
商人们围着纺纱机争喊报价,百姓们的欢呼与大儒们的沉默形成鲜明对比,连维持秩序的将士都忍不住回头张望那台吞棉吐丝的铁家伙。
朱雄英轻轻叩了叩案几,玉圭敲击檀木的脆响瞬间压过所有嘈杂。
他目光扫过全场,最终落在儒家阵营最前列的几位老者身上:“诸位饱学之士,今日论道尚未结束。”
话音刚落,一位身着绯色官袍的中年大儒猛地起身。
此人乃是翰林院学士解缙,虽出身儒家却常与格物苑往来,此刻脸上竟带着几分复杂的亢奋:“皇孙殿下,臣有一问!”
解缙跨步至场中,对着格物苑学员朗声道:“纺纱机一日纺三百斤纱,诚然惊人。
但古语有云‘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若此物普及,天下织户何以为生?”
这话如同一盆冷水浇在沸腾的人群中。
商人们的喊价声戛然而止,几个方才还欢呼雀跃的农妇脸色骤变,自家女儿正是靠着纺纱贴补家用。
格物苑学员显然早有准备,从容应答:“解大人此言差矣。
草原年产羊毛三千万斤,仅靠人工纺纱,十年也难织成万匹布。
若用纺纱机,不出三月便可尽数加工。
届时需雇多少人分拣羊毛?
多少人染整布料?
多少人贩运销售?”
他指向台下一位目瞪口呆的布商:“张老板方才愿出万两购十台机器,敢问您作坊现有多少织工?”
张万三愣了愣:“百余人。”
“若有十台纺纱机,您至少需增雇三百人处理纱线,否则机器便要空转。”
学员语气铿锵:“格物之道从不是夺人饭碗,而是造新碗、盛新饭!”
解缙一时语塞,他寒窗苦读三十载,从未想过纺织一事能有这般算法。
正欲再辩,却见人群中挤出来个瘸腿老汉,抱着个破布娃娃哭喊道:“小老儿的孙女去年冻毙于寒冬,若早有这纺纱机……”
哭声未落,周围顿时响起一片附和。
有妇人举着补丁摞补丁的衣袖落泪,有汉子捶着胸口骂自己没本事让家人穿暖,原本对纺纱机心存疑虑的百姓,此刻看向那铁家伙的眼神已满是热切。
杨士奇适时起身,声音穿透悲戚:“几年前,山东大旱,百姓易子而食。
彼时儒家子弟在哪?
在讲‘苛政猛于虎''!
浙东倭寇袭扰,百姓尸横遍野。
儒家子弟在哪?
在写‘倭寇者,化外之民也''!”
他猛地指向蒸汽机:“而皇孙殿下发明的抽水机,去年救了河南三百万灾民;
格物苑造的火炮,上月在辽东轰碎了鞑靼王庭!
这便是格物致知的用处,不是空谈,是救命!”
“说得好!”人群中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叫好,几个年轻学子甚至扯下儒巾掷在地上。
朝着格物苑方向拱手道:“我等愿弃八股,入格物苑!”
这声呐喊如同惊雷劈在大儒们心头。
他们毕生守护的科举根基,竟被几个铁疙瘩撼动了。
为首的老者颤巍巍站起,手中玉板直指朱雄英:“皇孙殿下,您这是要毁我华夏文脉!”
朱雄英终于站起身,明黄色的龙纹常服在日光下熠熠生辉。
他走下高台,亲手抚摸着纺纱机冰冷的铁壁,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孔夫子周游列国,传的是‘仁爱'',不是让尔等困守书斋;
孟夫子言‘民为贵'',不是让尔等视百姓饥寒为天道。”
他转身面对大儒们,目光如剑:“皇爷爷推翻暴元,靠的是刀枪不是经书;
大明开拓疆土,靠的是火器不是论语。
今日本皇孙告诉诸位:“能让百姓穿暖衣、吃饱饭、不受辱的,才是真正的文脉!”
话音刚落,天边突然传来轰隆隆的巨响。
众人抬头,只见一列冒着白烟的火车正沿着城郊铁路缓缓驶过,钢铁车轮碾压铁轨的震动顺着地面传来,竟让脚下的青石板都微微发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