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烽火巢湖 复杂局势的坚守与抗争
第四十三章:烽火巢湖 复杂局势的坚守与抗争 (第1/2页)在抗战的艰难局势下,独立团巢湖支队在程明远的精心规划与积极奔走下,先获七师曾希圣政委首肯,就此全力投入到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中——打造船队。程明远深知,拥有一支属于自己的船队,对于巢湖支队的作战与发展意义非凡。于是,他果断派徐吉标带领一个排的兵力进驻槐林嘴小魏湾村,与当地以魏木匠为首的能工巧匠合作,开启造船大业。
魏木匠在当地颇具威望,他一声召集,很快便聚集了30位手艺精湛的船木工。众人齐心协力,准备打造三条船,分别命名为“大丝网”,载重520担;“马远湖”,载重500担;“大黄烧”,载重300担。然而,开工所需的木料、船工的饮食以及工钱等,都需要大量资金,这成了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
关键时刻,程明远心生一计。他让郑耀博将焦湖一带倾向新四军的湖匪头头请来。在这些湖匪中,有两位与程明远渊源颇深,分别是朱小爷朱启后和赵小爷赵干臣的弟弟赵直夫。在内战时期,他们就曾跟随程明远。只是后来,他们觉得共★★的纪律和艰苦生活难以适应,便离开了。
此次相聚,朱启后和赵直夫见到程明远,感慨万千。他们纷纷表态,虽因各种原因未能继续与共★★并肩作战,但保证不会破坏新四军的事务,若新四军遇到困难,定会出手相助。程明远见时机成熟,便直言自己最近计划造几条船,目前资金紧张,希望二位能够帮忙。
朱启后听闻,豪爽地说:“造什么船?直接说要几条,我给你便是。”赵直夫也明白造船所需,木料和桐油是大头。他主动说道:“三爷造船,这可是大事。我在开真桥有一批上等的江西木,一直没出手,不妨先拿去用,就当我为新四军,为三爷你出份力了。”程明远听后,大喜过望,感激地说:“我代表巢湖支队谢谢你,等我们渡过难关,必定重谢。”
朱启后紧接着表态:“我朱启后闯荡江湖多年,行事向来豪爽。赵小爷如此仗义,我也不能落后。我给1000块大洋,作为造船的费用。”程明远笑着回应:“我正为造船资金发愁,既然朱小爷愿意帮忙,这钱就算我借的,日后一定归还。感谢二位的大力支持,咱们后会有期。”
有了湖匪们的资助,加上徐吉标带领的战士们全力协助,魏木匠和船木工们的干劲更足了。在小魏湾村,一场热火朝天的造船行动就此展开。然而,在这紧张忙碌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风险。日伪军一旦得知新四军在打造船队,必定会想尽办法破坏。而巢湖支队能否在重重困难下,顺利完成造船任务?这支即将诞生的船队,又将在接下来的抗战中发挥怎样的作用?一切都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程明远在焦湖的造船计划可谓顺风顺水,仿佛命运都在助力,要钱有钱,要木得木,要人有人。为了尽快打造出三条大船,又增添了60把斧头,槐林嘴小魏湾村一时间热闹非凡,斧凿之声不绝于耳。
程明远不仅全力推进造船进度,还早早将三条船的渡手及水手确定下来,并安排他们紧锣密鼓地进行训练,只等大船下水。“大丝网”的渡手是槐林人管玉林,配备12名水手,焦湖只要提及合肥程三爷,各路湖匪小爷都纷纷买账。这不仅彰显了程明远的个人威望,更让新四军在这片区域的影响力大幅提升。
自皖南事变后,新四军进行了战略调整,将四个支队改编为七个师和一个独立旅。其中,二师和七师的防区之间存在一个薄弱环节。新四军多次下达指示,强调七师今后主要应向韩南山、和县及朝北发展,与二师部队所在地区建立紧密联系。这一战略布局,无论是对于整个抗战战略,还是应对未来局势,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事实上,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尽可能打通并保持二师与七师之间的联系。否则,七师极有可能面临被日伪完全截断交通的危险,这无疑会给七师带来极大的不便与损失。七师向含山、和县及朝北地区发展的方向是十分正确的。因为该区域处于二师与七师的结合部,日伪顽三方力量相对薄弱,同时还可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迅速开展工作。通过朝北经淮南路,由含和经板桥江浦,从而打通与合肥地区、滁全地区二师部队之间的联系,打通二七师交通线已迫在眉睫。
在这样的局势下,刚刚组建的船队便肩负起了特殊使命。它既要在焦湖一带保障物资运输与情报传递,又要为打通二七师交通线提供支持。然而,日伪顽三方势必不会坐视新四军的力量壮大,他们定会想尽办法进行破坏。陈明远和他的船队将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突破重重阻碍,成功打通交通线?而七师又能否在这片区域顺利发展,实现与二师的紧密协作,共同抗击敌人?一切都充满了悬念与挑战,等待着他们去书写新的抗战篇章。
新四军第七师所处之地,犹如棋局中的关键落子,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它扼守长江水陆交通的咽喉,又占据津浦淮南铁路交通的枢纽,这里人烟稠密,物产丰富,且地形险要,自然而然成为日伪顽与新四军激烈争夺的战略要冲。
在七师与二师根据地之间,有一片广袤的区域,东起江浦,西南至巢湖沿岸,西北延伸到定远一带,这片区域布满了大批游击区。为了实现各方的沟通联络,日伪顽与新四军均盯上了这块地方,纷纷在此建立自己的交通线路,其中主要有四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